99国产精品久久久蜜芽,中文字幕乱码亚洲精品一区,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精品

中國文化與旅游勝地

2007-08-13 08:00:00    作者:中國風景園林網     來源:http://www.fjms.net     瀏覽次數:
    1、“中國”一詞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夏朝(約公元前22世紀公元前17世紀),秦統(tǒng)一全國后,始稱中國,沿襲至今。中國還有許多別稱,如:“神州”、“中華”、“華夏”、“九州”等。 
  2、海內外華人都稱為炎黃子孫。“炎”和“黃”是遠古時代兩個部落首領炎帝和黃帝,相傳他們聯(lián)合統(tǒng)一了華夏,對中國早期文明的起源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所以炎黃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   
  3、在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上,以禹為代表的夏后族起過重大作用。夏后族以華山作為自己的活動中心,所以又獲得了華夏族的稱號。今天,人們用“華夏”來代表中華民族?!叭A夏子孫”也是海外華人感到自豪的光榮稱號。
  4、愛國、愛鄉(xiāng)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和準則。為祖國和民族的利益而奮斗乃至獻身,是最寶貴的品格。由此而產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中華民族成為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體。祖國統(tǒng)一始終是各民族的共同要求。   
  5、自強不息包含著中華民族的自尊、自信、自主和自立,集中反映了中華民族奮發(fā)向上的頑強的生命力和百折不撓的開拓進取精神,使人們以積極、樂觀、有為的態(tài)度對待人生,使勤勞刻苦成為中華民族的品格,從而維系著民族獨立,推動著民族進步。   
  6、中華民族崇尚道德,認為個人品德的好壞是國家政治好壞的關鍵。因此人人都應恪守道德準則,以德才兼?zhèn)錇槿松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可以說是倫理道德型的文化。   
  7、中國人歷來重視實際,深信“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崇尚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追求人生理想,實現人生價值,這就是中華文化的 求真務實精神。   
  8、中華文化包含著寬容大度精神,主張各民族、各國互相尊重,和睦相處,實現“協(xié)和萬邦”。
  9、《周易》,又稱《易經》,簡稱《易》,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經典著作和百科全書。它蘊涵的思想內容滲透在中國天文學、物理學、預測學、數學、醫(yī)學、武術學等各個領域。   
  10、《周易》被國外看作是中國5000多年文化科學技術的源頭活水,引起了西方眾多學者的重視和研究,出現了世界性的 “易學”。

  11、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社會經歷了劃時代的變革,許多思想家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出發(fā),對當時的社會變革,發(fā)表不同的主張,產生了儒、道、墨、法等各家學說,出現了學術文化的繁榮局面,這就是“百家爭鳴”。它對以后中國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2、諸子百家是先秦至漢初各個學派的總稱。諸子指各派的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孔子、孟子,道家的老子等。百家指各學派,如儒家、道家等等。   
  13、 老子,名李耳,又稱老聃,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末期的思想家,道家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后來被推崇為道家的始祖,道教的教主。
  14、老子把“道”看作是宇宙萬物的創(chuàng)造者和最終根源。他的學說記錄在《老子》(即《道德經》)一書中,對中國文化的發(fā)展有很大的影響。
 
  15、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人,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他提倡“仁”,主張“克已復禮”,首創(chuàng)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在政倡德治和教化。晚年編訂《詩經》治上提、《尚書》、《春秋》等。   
  16、漢朝以后,儒家學說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tǒng),孔子被尊為“圣人”??鬃铀枷雽χ腥A民族的文化和心理素質產生多方面的深刻影響。以寬闊的胸懷,兼容并蓄,使各民族文化不斷交流融合。
 
  17、莊子,戰(zhàn)國時期哲學家。他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認有神的主宰,主張通過“坐忘”達到逍遙自得的境界,提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觀點。著作有《莊子》。右圖為清任熊繪的《逍遙游》表現“莊生逍遙游”與“老子守元默”的情形。
  18、孟子,名軻,戰(zhàn)國時期人。他把孔子“仁”的學說發(fā)展成為“仁政”學說,闡述了儒家重民思想,勸告統(tǒng)治者重視人民。他的學說對后世儒學的發(fā)展影響很大,著作有《孟子》。
  19、 道家,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以宣揚“道”的學說為中心的學派。該派把“道”看作宇宙萬物的本源,崇尚自 然。主要代表人物有 老子、莊子,所以又稱“老莊之學”。道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僅次于儒家思想。
  20、 儒家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尊奉孔子學說、崇尚“禮樂仁義”的學派。該派注重倫理道德的修養(yǎng),提倡“忠恕”、“中庸”,宣揚“德治”、“仁政”??鬃訛樵搶W派創(chuàng)始人。漢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統(tǒng)治中國思想達2000年。   

  21、中國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現象都有正反兩方面,就用陰、陽這兩個概念來解釋自然界兩種對立和相互消長的物質勢力,把陰陽交替看作宇宙的根本規(guī)律,用陰陽來比附社會現象,引申為上下、君民、夫妻等關系。   
  22、“五行”是把水、火、木、金、土五種物質看作構成萬物的元素,以說明世界萬物的起源和多 樣性的統(tǒng)一。后來人們根據 陰陽五行理論進行某些實際觀察和經驗總結,對中國古代天文學、化學、歷算、醫(yī)學等的發(fā)展起了一定作用。
  23、“八卦”也稱“經卦”?!吨芤住分械陌素?,象征天、地、雷、風、水、火、山、澤,每卦又 象征多種事物?!兑捉洝妨呢跃褪怯砂素詢蓛上嘀丿B組成。這些抽象符號組合的原理在中國古代曾有不少具體的運用。   
  24、《萊根譚》是明朝(公元1368??1644年)洪應明晚年所寫的一部語錄體的說理勸世的作品,是一本論述修身、處世、待人、接物、應事的格言集。該書精彩論說了修身養(yǎng)性、齊家治國的深刻道理。   
  25、儒家經典著作《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從南宋開始被稱為“四書”,是明清科舉考試的依據。
  26、漢武帝時設立“五經”,指《易》、《書》、《詩》、《禮》、《春秋》。四書五經保存了中國古代豐富的歷史資料、哲學思想,并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
  27、修齊治平是儒家用語,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簡稱。儒家主張由近及遠,由已及人,從“修身”做起,以“平天下”為理想,形成倫理政治哲學的整個體系。出了農業(yè)社會的生活規(guī)律;節(jié)日活動中的 祭祖儀式和合家團圓之樂,帶有祖先崇拜的 痕跡,體現了中國節(jié)日中的倫理特色;同時,中國的節(jié)俗追求 平安吉祥、 驅病滅災,不少節(jié)日活動避兇就吉,反映了與古人禁忌的某些關系。
  28、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的特色之一,強調“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為”的統(tǒng)一,是中國古人追求人與自然的協(xié)調一致、和諧地共存共生的思想境界。   
  29、孝是中國古代的道德規(guī)范,主要指 孝順父母,尊敬長輩。
  30、“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北宋(公元960??1127年)范仲淹(左圖)在《岳陽樓記》中的名句,表現了一種憂國憂民、先人后已、大公無私的高尚胸懷。   

  31、“慎獨”是儒家用語,是指獨處無人注意時,自己的行為也要 謹慎,符合道德標準。宋明理學家把“慎獨”作為重要修養(yǎng)方法之一。
  32、 道教是東漢(公元25??220年)時在中國民間興起的一種宗教, 它來源于戰(zhàn)國時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術,崇奉黃帝和老子為教主。
  33、儒教,也稱“孔教”,是封建統(tǒng)治者把孔子神圣化,把孔子學說當成宗教,以維護自已的統(tǒng)治。它和佛教、道教并稱為中國三大宗教。
  34、佛教,在西漢(公元前206 ??公元25年)時傳入中國,到隋(公元581 ??618年)唐(公元 618 ??907年)時期達到鼎盛;宋朝以后,佛教的某些基本教義被儒家所吸收。佛教思想對中國哲學、文學、藝術和民間風俗等都有一定的影響。   
 
  35、朱熹,南宋(公元1127??1279年)哲學家、教育家,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和自然科學都有不同程度的貢獻,在哲學上建立了一個完整的理學體系,他從事教育50多年,強調啟發(fā)式的教育方法。他的理學主張在明(公元1368??1644年) 清(公元1644??1911年)兩代被提到儒學正宗的地位,他的博覽和精密分析的學風對后世影響很大。   
  36、中國民族節(jié)日的產生與演變,跟遠古農業(yè)生產、祖先崇拜和原始禁忌有密切關系。節(jié)日本身反映了農業(yè)社會的生活規(guī)律,節(jié)日活動中的祭祖儀式和合家團圓之樂,帶有祖先崇拜的痕跡,體現了中國節(jié)日中的倫理特色;同時,中國的節(jié)俗追求平安及想、驅病滅災,不少節(jié)日活動避兇就吉,反映了與古人禁忌的某些關系。
  37、中國最大、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是春節(jié),是每年農歷正月初一日。春節(jié)的各種活動從前一天除夕開始,有貼春聯(lián)、放鞭炮、吃年夜飯、守歲、祭拜天地、祖宗、親友間互相拜年等。   
  38、陰歷正月十五放花燈,稱為燈節(jié),或稱“ 元宵節(jié)”。這一天,人們有觀燈和吃元宵的習慣。
  39、清明節(jié),一般在公歷四月五日前后,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唯一同節(jié)氣合一的節(jié)日。這一天人們常要掃墓祭祖, 郊外踏青。
 
  40、陰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或五月節(jié),據傳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演變而成的。人們在端午節(jié)有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

  41、每年陰歷七月初七,是乞巧節(jié),又稱“七夕”,起源于牛郎織女的傳說,是中國特有的愛情節(jié)或情人節(jié)。
  42、中秋節(jié)在陰歷八月十五,這個節(jié)的習俗是賞月、吃月餅。人們還把它叫做“團圓節(jié)”。
  43、春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合稱中國的三大傳統(tǒng)節(jié)日。
  44、重陽節(jié),即陰歷九月初九。古人以九為陽數的代表,二九相遇,故名“重陽節(jié)”。重陽的風俗主要是 登高、賞菊、飲酒,以避不祥。在中國大陸重陽節(jié)已演變?yōu)榫蠢瞎?jié)。
  45、中國有56個少數民族,屬于各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就有1000多個。節(jié)日多以歌舞、文體等娛樂活動為主,帶有 祭祀、紀念和祝頌的性質。著名的少數民族節(jié)日有“潑水節(jié)”、“火把節(jié)”等。 
  46、潑水節(jié)是云南西雙版納的傣族、阿昌族等最大的節(jié)日。每逢傣歷新年,人們都互相潑灑潔凈的水,表示 除污穢,迎接吉祥幸福的新年。
  47、火把節(jié)是白族、彝族、拉祜族、納西族傳統(tǒng)盛大節(jié)日。陰歷六月二十四,人們在村寨中的空曠地帶樹起火把,大小火把一起點燃。人們除了圍在一起唱歌跳舞外,還拿著小火把繞田埂行走,一邊走一邊往火把上投灑松脂粉。傳說這樣可以燒蟲滅害,保證水稻豐收。
 
  48、在中國古代的信仰中,大都認為天地是最神圣的。天神稱為“皇天上帝”、地神稱為“后土地”,合稱“ 皇天后土”。人們要想五谷豐登、避禍求福、安享康泰,就要對天地神靈頂禮膜拜。這就是人們的天地崇拜。
  49、祖先是人類延續(xù)的根本。周代(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256年)初年形成宗法制,把祖先崇拜制度化。自那時起,不但帝王祭祖,官員百姓也祭祖。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就是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太廟。
  50、天地崇拜、祖先崇拜和君師崇拜被稱為中國人的三大崇拜。“君師圣賢”實際上是指那些在歷史發(fā)展中有杰出貢獻的人物?!熬敝笟v代帝王,“師”是指那些可為萬世師表的圣人,傳統(tǒng)上多指孔子和關公兩個人。

  51、“媽祖信仰”在海峽兩岸甚為流行,特別在臺灣省,對媽祖的信仰歷久不衰。“媽祖”也稱“天妃”、“天后”、“天后娘娘”,兩岸奉為海神。其實是宋代初年的一位女性,姓林,今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人,善觀氣象,可預知海上風浪,使當地漁民免除許多海難,死后被奉為神靈,祭祀煙火不斷。
  52、中國的婚姻制度在古代經歷了相當長的演變和發(fā)展,才形成一夫一妻制。在舊社會,婚姻必須經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娶時須行“ 六禮”: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53、中國古時候結婚時,新郎把新娘接回家后,舉行結婚儀式,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然后夫妻 對拜,最后飲合巹酒,又稱 交杯酒 。后來又發(fā)展成合鬢的儀式,即夫妻并坐,將兩人一縷頭束在一起,“結發(fā)夫妻” 一詞由此而來。
  54、在中國中南地區(qū)的哈尼族、傣族、佤族、布朗族、景頗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居住區(qū),普遍流行一種叫做“串姑娘”的習俗,就是小伙子通過對歌、交談等方式找姑娘談情說愛,選擇配偶。
  55、近現代流行于佤族、傣族、苗族、彝族等少數民族中的搶婚習俗,只是結婚的一種儀式,程序和 內容都是約定俗成的,也就是假搶。在此之前,雙方早已換過婚禮,選定成親日子,在迎親那天,男方組織一幫人,把新娘“搶”回家去,新娘則大呼救命,女方家人假追一通。
  56、云南的彝族、白族和湘西的土家族有“哭嫁”的習俗。新娘出嫁前由父母、伴娘或女友相陪哭嫁,實際上是帶哭腔的對唱。一般表達的是對父母、女友以及家鄉(xiāng)難以割舍的感情,或對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感謝。
  57、龍在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中是一種變化莫測的神物,使人感到神秘,同時也因此受到人們的崇拜。封建帝王把它當作自己的化身,自稱“真龍?zhí)熳印?;平民百姓把它當作神靈,表現出極大的虔誠。經過幾千年的演變,龍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象征,海內外的中國人都自稱是“龍的傳人”。
 
  58、龍的形象被描繪成“角似鹿,頭似駱(或頭似馬),眼似鬼(或眼似蝦),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龍逐漸成為中華民族奮發(fā)進取的精神象征,由此而產生內涵豐富、思想深遂,外形充滿力感、動感和美感的“龍文化”。
  59、鳳是中華民族的祥瑞動物之一,鳳凰是鳥圖騰的豐富和發(fā)展, 也是由人們借助想象創(chuàng)造而成的,被看作是仁義道德、天下安寧的象征。
  60、麒麟是中華民族的又一祥瑞動物,一般認為它是由鹿及其同類演變而來的,具有統(tǒng)一與太平的象征意義。后來,人們多以麒麟比喻杰出人物,稱聰明的小孩子為“麒麟兒”?! ?/P>

  61、龜是實有的動物,以其能負重、能長壽、能預知吉兇而成為瑞獸靈物。漢代以來,以 “龜龍”比喻人中英杰,以“龜齡”比喻高齡。
  62、在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tǒng)文化中,人們喜歡將經冬不凋、蔥綠常青的松、竹和傲雪凌霜、沖寒怒放的梅花,并稱為“歲寒三友”。
 
  63、飲茶的習慣發(fā)源于中國,茶至今是世界三大飲料之一。唐代陸羽著《茶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茶葉專著。 陸羽 因此被尊稱為“茶圣”、“茶仙”。
  64、陸羽的《茶經》之旨在于品,即注重茶的意趣而不注重它的功用。這也是中國茶文化的靈魂所在。
  65、茶葉的品種有很多。大的品種有紅茶、綠茶、烏龍茶、花茶、白茶和緊壓茶。
  66、中國名茶相當多。紅茶中以祁門紅茶最出色;綠茶中以 西湖龍井、蘇州碧螺春、黃山毛峰、六安瓜片等最著名;烏龍茶中以福建武夷巖茶為最佳;福建的茉莉花茶是花茶中的“魁首”;白豪銀針是白茶中的上品。
  67、中國飲食文化世界聞名。從中西飲食文化的比較來看,西方的烹調化身于天然,多從營養(yǎng)學的角度去考慮菜肴的結構和食品的成分;中國的烹調則化身于藝術,多從色、香、味、形去注重菜肴的外部表現和口感。
  68、通常說中國的“ 八大菜系”是指:魯(山東)菜、川(四川)菜,粵(廣東)菜,湘(湖南)菜,閩(福建)菜,蘇(江蘇,主要指淮揚)菜,浙(浙江)菜,皖(安徽)菜,湘(湖南)菜。著名的“北京烤鴨”源于山東,“龍虎斗”是廣東名菜,“佛跳墻”則出自閩菜。
  69、中國人的姓名都是姓在前,名在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系的種族稱號,產生于母系氏族社會。按照傳統(tǒng)的習慣,中國人一般姓父親的姓,但也有姓母親的姓。名,代表一個人的符號,表示一種特定的含義或良好的愿望。   
  70、我國漢民族的姓氏有很多,在北宋時,有人對姓氏作了收集統(tǒng)計,編了一本《百家姓》,把姓氏編成四字一句的韻文,便于誦讀和記憶,以后便廣為流行,以致作為識字的課本。其實,《百家姓》并不止100個姓,這本書上共收了500多個姓。而實際上,中國人的姓多達數千個。   

  71、中國姓氏的來源相當復雜,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最早產生的姓,即真正意義上的姓,如 姚、姜; 二是以國邑為姓,如 魯、宋;三是以官職為姓,如史、司馬;四是以先輩的名或字為姓,如牛、關;五是以 排行為姓,如孟、季;此外還有以爵號、謚號、居地、職業(yè)、事物、避諱和少數民族的稱呼轉 化而來的姓等。
 
  72、中國歷代工藝美術品制作精巧,具有優(yōu)良的民族傳統(tǒng)和地方風格,是中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如商、周的青銅器和玉石雕刻,春秋、戰(zhàn)國的漆器,漢、唐的絲織,宋朝的刺繡,明清的瓷器和景泰藍等,為國內人民所喜愛,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
  73、中國織繡工藝,品種繁多,絢麗多彩。刺繡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著名的品種有江蘇蘇州的蘇繡,湖南的湘繡,廣東的粵繡和四川的蜀繡,合稱為“四大名繡”。   
  74、中國古代建筑從總體上說,是以木結構為主,以磚、瓦、石等材料為輔。它的主體結構是在前后木柱之上架設多層木梁,沿著梁垂直的方向再搭設木檁,在柱子上部、屋椽之下有一塊“斗拱”,這是東方建筑所特有的構件。從外觀上看,古建筑都由上、中、下三部分組成。   
  75、中國武術在國外被稱為中國功夫,是以踢、打、摔、拿、擊、刺等攻防格斗等動作為素材,按照一定規(guī)律進行格斗,或編成徒手和器械的各種套路進行演練的民族體育項目。著名的徒手拳術有少林拳、武當拳等。   
  76、京劇是中國戲曲中諸多劇種的典型代表。京劇表演的藝術形式或藝術手段主要是 唱、念、做、打四種,組成一個十分和諧的整體。京劇的角色分為生、旦、凈、末、丑。京劇劇目非常豐富,有五千多個傳統(tǒng)劇本。影響最大的有“三國戲”、“楊家將戲”、“紅樓戲”。
 
  77、 梅蘭芳是中國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 格并開創(chuàng)了影響深廣的“梅”派。 和梅蘭芳齊名的三個著名的旦角演員,即程硯秋(御霜)、荀慧生(令香)、尚小云(綺霞),合稱為京劇“ 四大名旦”。
  78、 相聲是一種人們喜聞樂見的說唱藝術形式,是具有戲劇風格的語言藝術。它博采其他藝術說、學、逗、唱之長,以說為主。相聲藝術的特點就是笑,無笑就不能算相聲。相聲藝術的笑來自它特殊的藝術手段??抖“包袱”,就是讓可笑的東西突然地出現在觀眾面前,使觀眾大笑。
  79、 南戲是中國最早的正式戲劇。北宋末年誕生于商業(yè)繁榮的溫州地區(qū),由街坊小唱發(fā)展而成,逐 漸流傳到南方廣大地區(qū)。演唱形式有獨唱、合唱等,舞臺氣氛比較活躍、熱烈。   
  80、中國畫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國粹之一。從藝術上講,它和西洋畫有根本的不同。中國畫注重“神似”,以寫意為主,注重表現畫家所追求的 意境和情趣。中國畫家經常以詩入畫,以印入畫,而以書法入畫為最重要。

  81、清朝乾隆時期有一批在揚州賣畫的畫家,他們主要以寫意花卉為主,自由抒發(fā)性靈,敢于突破傳統(tǒng)的束縛,被當時“正統(tǒng)”派視為“偏師”、“怪物”。最具代表性的有八個人,即汪士慎、黃慎、金農、高翔、李 、鄭燮、李方膺、羅聘,后人稱他們?yōu)椤?揚州八怪”。
  82、“揚州八怪”中影響較大的是鄭燮,號板橋,詩、文、詞、曲都寫得很好,書法也很有特色,但以畫最為有名。當時人們贊他有 “三絕”(畫、詩、書)、“三真”(真氣、真意、真趣)。鄭板橋以畫蘭、竹和石頭出名,他的畫充分體現了思想與個性,形象豐富多樣,極其生動。
  83、中國古代的樂器,共分為 吹、拉、彈、打四大類,分別由金、石、土、木、匏、革、絲、竹等八種材料制成,史稱“八音”。湖北省出土的著名的曾侯乙編鐘,在八音系統(tǒng)中屬金,是打擊樂器,用大小不同的銅鐘來顯示音質。   
  84、中國有56個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大量民歌,其中漢族的民 歌數量最多,分布是最廣,主要可歸結為號子、山歌、小調三類。 北方民歌以粗獷豪放見長,南方民歌以委婉秀美著稱。而少數民族的民歌,更是五彩斑?,美不勝收。   
  85、號子是在勞動過程中創(chuàng)作并演唱的、直接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民歌。一般具有簡明、直接的表 現特點和堅實有力、粗獷豪邁的風格。其音樂節(jié)奏與勞動節(jié)奏相吻合,具有鮮明的律動性。如四川的《川江船夫號子》。
  86、山歌是在山野勞動或生活場合中演唱的聲調高亢、節(jié)奏自由的民歌。一般具有直暢的表現特點,旋律常上揚。如陜北的“信天游”、廣東的“客家山歌”。   
  87、小調是在勞動之余休息、娛樂、節(jié)慶等場合中演唱的民歌。一般節(jié)奏較整齊, 旋律較曲折,表現較細膩,手法較豐富。如《茉莉花》、《繡荷包》。   
  88、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基本特點是重視道德的培養(yǎng),基本方針是教人怎樣做人。
  89、中國古人很重視家庭教育。史書上載有“孟母三遷”的故事,說的是孟母懂得環(huán)境對兒童教育的影響,她煞費苦心地把住處從墓地遷往商市,又從商市遷到學宮旁邊,這時孟子才開始讀書習禮,孟母高興地說:“此真吾兒之所居也”。   
  90、隋朝(公元581??618年)開始采用考試方法選拔官吏,唐代繼承、發(fā)展和完善了隋代開創(chuàng)的科舉制。它的基本做法是設立科目,以考試舉士,經過分科考試,依照成績從中選用人才,授給官職。

  91、北京故宮是明清兩朝皇帝的宮殿。它是東方最大的古代宮殿,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木結構建筑群。
  92、故宮所在地稱皇城,亦稱紫禁城。辛亥革命(1911年)結束了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制度,這里才逐步開辟為接待廣大群眾的博物館,稱北京故宮博物院。   
  93、北京有許多名勝古跡,著名的有 蘆溝橋、天安門、故宮、八達嶺長城、 天壇、北海、頤和園、 雍和宮、周口店中國猿人遺址、十三陵等。
  94、長城始建于2500年前的戰(zhàn)國時代。是漢族統(tǒng)治者為抵御外族入侵而建造的防御工程,總長約7000公里,相當于14000華里,所以稱萬里長城?,F在我們看到的多是明代長城。   
  95、北京附近的八達嶺長城是世界著名歷史人文景觀。
  96、“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杭”指的是蘇州和杭州。
  97、杭州西湖風景優(yōu)美嫵媚,自古以來就是人們的游覽勝地,周圍有很多名勝古跡,如靈隱寺、岳飛墓等。“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小瀛州(三潭印月)是觀賞湖光山色的佳處。
  98、黃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是峰林狀花崗巖高山構成的山岳風景名勝區(qū)。黃山美在奇松、怪石、云海、 溫泉“四絕”,尤以 迎客松的美姿著名。
 
  99、泰山位于山東省 泰安市。主峰1545米,常被喻為中華民族偉大崇高的象征。泰山是五岳之首,古稱“東岳”,亦稱“岱山”,“岱宗”。   
  100、敦煌在中國甘肅省西部,曾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鎮(zhèn), 佛教經西域傳到這里,使敦煌較早地融合了佛教的文化藝術。 敦煌 莫高窟千佛洞壁畫,是中外聞名的藝術寶庫。   

  101、桂林的山、漓江的水,一向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 而聞名世界,有“ 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稱。
  102、峨眉山在四川省樂山地區(qū),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稱。主峰金頂海拔3099米。登金頂可觀云海、日出、“佛光”、“圣燈”四大奇觀。   
  103、被稱為“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的樂山大佛位于四川樂山市,是唐朝開鑿的,佛像通高71米,頭部寬10米,肩寬28米,腳背可圍坐100多人,是世界最大的石刻佛像,與山、水、寺、塔共   同組成一處蜀中勝景。
  104、長江三峽是 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的總稱,它西起四川奉節(jié),東至湖北宣昌,如同一幅巨大的山水畫卷,舒展在中國大地上。
 
  105、北京頤和園始建于清代乾隆時期,原來的名字叫清漪園。是中國皇家園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保留至今的最完整的一座皇家園林。頤和園面積4000多畝,主體是萬壽山和昆明湖。
  106、上海,簡稱“滬”或“申”,位于太平 洋西岸,中國南北海岸線的中心,是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是中國經濟、金融貿易中心。著名的浦東開發(fā)區(qū)即在這里。   
  107、西安古稱長安,是陜西省省會。秦、漢、唐等10個朝代曾在此建都,作為都城的時間達1000多年,這在中國是唯一的。漢唐時期橫貫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就是以長安為起點的。   
  108、西安的名勝古跡主要有秦始皇陵、大雁塔、碑林、秦兵馬俑等。
  109、1974年在陜西省臨潼縣發(fā)掘的秦始皇陵兵馬俑,氣勢雄偉,被稱為世界第八奇跡。這些陶制的兵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
  110、承德 避暑山莊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建于1703??1792年,是規(guī)模宏大的皇家園林。

  111、普陀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素有“海天佛國”之稱。
  112、冰燈是哈爾濱市獨創(chuàng)的一門藝術。每年1月5日是這座冰城的 冰雪節(jié),以冰燈為核心,輔以各種冰雪活動、文化經濟活動,吸引著海內外游客。   
  113、臺灣是中國第一大島,面積35788平方公里,山青水秀,風光綺麗,名勝古跡很多,其中日月潭、阿里山最著名。
  114、錢塘江潮是世界上最壯觀的江潮。每年陰歷八月十八日潮勢最大,這一天世界各地游客紛紛來到浙江海寧觀潮。
  115、岳陽樓座落在湖南省岳陽市西門城樓上,毗鄰湘北洞庭湖,風景優(yōu)美。它是中國素負盛名的古建筑,與湖北的黃鶴樓、江西的滕王閣齊名,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   
  116、天一閣在浙江省寧波市城西,建于明嘉靖40至45年(公元1561??1566),是兵部右侍郎范欽所建的 藏書樓。這是中國最古老的圖書館建筑,也是中國最早的私人圖書館,當時藏書數萬卷。
 
  117、布達拉宮坐落在西藏“日光城”拉薩的紅山上。布達拉,梵語意為“佛教圣地”,是世界 上最高的宮殿,也是藏族文化藝術的寶庫。
  118、黃帝陵位于陜西省黃陵縣西北,相傳是中華人文始祖黃帝的陵寢。黃帝陵周圍古柏參天,莊嚴肅穆。
  119、孔廟位于孔子的故鄉(xiāng)山東省曲阜,占地22萬平方米,廟中主體建筑大成殿與北京故宮太和殿、泰山岱廟天兄殿并稱中國三大殿。
  120、中山陵坐落于南京紫金山麓,是孫中山先生的陵墓。
  121、蘇州,又名 姑蘇城,位于江蘇省,是一座水城,蘇州以園林眾多著稱于世,集中了中國園林建筑藝術的精華,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等,各具特色,著名歷史古跡有虎丘、寒山寺等。
  122、美麗富饒的 西雙版納,是 云南南部傣族聚居區(qū)?!拔麟p版納”是傣語“十二千塊田”的意思。古代稱為“勐巴拉納西”,意謂“美好、理想而神奇的樂土”。   
  123、黃龍寺九寨溝風景名勝區(qū)位于 四川北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松潘縣境內,自然景觀奇特、原 始生態(tài)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科學和美學價值,是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之一,被聯(lián)合國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保護遺產的名錄。   
  124、 泉州在福建省東南,從唐代起,就以對外商貿馳名,元代時冠于全國,與埃及亞歷山大港并稱為“世界最大貿易商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地方。   
  125、江南水鄉(xiāng)周莊,位于蘇州城東南30公里處,環(huán)境幽雅,建筑古樸,仍完整地保存著原來水鄉(xiāng)的建筑格局。著名畫家吳冠中贊譽:“周莊集中國水鄉(xiāng)之美”。   
  126、江西廬山是舉世聞名的 避暑勝地,幽雅明秀,風姿卓絕。頂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
  127、永定土樓在福建省境內,是獨特的 客家山村民居建筑。土樓厚度大,隔熱保溫,是舊時客家人自衛(wèi)防御的堅固樓堡。土樓是客家人的艱辛汗水與聰明才智的結晶?! ?BR> 
  128、武夷山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位于福建,武夷佳景,美不勝收,以九曲溪、一線天、虎嘯巖、水簾洞等最有名。
  129、位于湖北省的武當山,因自然風光、道教中心、建筑藝術、武術流派(武當拳術)而馳名中外, 被聯(lián)合國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130、武陵源位于湖南省,石英巖峰林 峽谷很有特色,有許多古稀植物,被聯(lián)合 國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編輯:admin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