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瀕海地城市綠化植物應用課題通過鑒定
綠化是城市氣候、人文景觀等地域特色的鮮明折射,而作為沿海城市的煙臺,卻一度在城市綠化建設中踟躕不前。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天南海北的奇花異草,美不勝舉,但真正適合煙臺地域氣候、又能美化城市的植物卻并不多。日前,經(jīng)過三年攻關,市園林處主持研究的“膠東瀕海地城市綠化植物選擇與應用”課題通過了省科技廳鑒定。40種適宜瀕海地綠化的野生植物和14種適應性強的園林綠化植物將全面用于我市瀕海沿線的綠化。
“氣候難關”
阻礙瀕海綠化
煙臺屬暖溫帶季風氣候,但是瀕海地又受到海洋性氣候的影響,復雜的氣候給城市綠化工作帶來了困難。僅煙臺市市區(qū)瀕海地域面積便達12平方公里,其中有將近一半的面積需要綠化。由于受海洋氣候的影響,城市瀕海地經(jīng)常受海潮海風侵襲和土壤鹽漬化干旱化威脅,導致適宜生存的植物種類少、綠化難度大、模式單一,嚴重影響了城市綠化美化的進程。在煙臺城建綠化史上,由于植物種類選擇不當,致使苗木低成活率,不僅觀賞效果差,而且還大大增加了養(yǎng)護成本的例子并不少見。
為改變市區(qū)綠化行道樹多為法桐和國槐、過于單一的情況,我市配合南大街改造曾將南大街兩側的法桐移栽,重新栽種了銀杏樹。然而,銀杏樹盡管身形挺拔、俊俏,但由于生長期長,幾年下來還只有碗口那么粗,市民享受綠樹成陰尚需時日。
“盡管法桐有秋季落葉的弊端,但實踐發(fā)現(xiàn),法桐在煙臺地區(qū)成長,病蟲害少?!笔袌@林處副處長丁海玲坦言,銀杏相比法桐,習性更為“嬌貴”,曾經(jīng)一度被認為“平庸”的法桐卻歷經(jīng)檢驗,越發(fā)被重視。“像青年南路等路段兩側直徑半米左右、樹齡幾十年的老法桐、國槐等,都是煙臺城市的財富。在這些老樹的庇護下,臨街門面和住房的溫度都會比一般房屋溫度低,在炎熱的夏季這些大樹不僅可以美化城市,還可節(jié)省能源?!?/P>
記者了解到,為了追求草坪整體效果,我市曾經(jīng)學習綠化較好的南方城市,從那里引進了不少暖季型草坪,但是卻忽略了煙臺的“特殊性氣候”,結果這些草坪引進不久,便全都枯死,不但沒有起到美化環(huán)境的作用,反而浪費了時間和資金。后來,園林部門因地制宜地借鑒北歐等同緯度國家綠化經(jīng)驗,從國外引進了冷季型草坪,這些草坪不僅郁郁蔥蔥生長旺盛,而且省水省力看護成本大為降低。
“鄉(xiāng)土品種”
綠出煙臺特色
“要用最少的地、最少的水、最少的財政撥款、選擇對周圍生態(tài)環(huán)境干擾最少的綠化模式”。丁海玲副處長介紹,以前由于盲目引進一些外來植物品種,忽視了本市氣候對植物生存條件的限制,結果樹木栽了死,死了栽,形成惡性循環(huán)。今后城市綠化要合理配置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xiàn)循環(huán)利用?!按笞匀谎莼?,為煙臺留下了眾多枝葉繁盛的樹木,這是自然的選擇,城市綠化更要尊重自然、尊重科學。保護好這些老樹,是近年來綠化工作中一直關注的焦點。”
據(jù)了解,幾年前根據(jù)我市綠化規(guī)劃調整,上世紀80年代種植在只楚路、北馬路等大量的國槐、法桐樹將被其他苗木取代。為避免浪費,園林處慎重研究后決定將這些樹移植到市郊栽下來,待日后城市園林建設時,再移植到需要的地方?,F(xiàn)在濱海路、二馬路的許多樹用的就是當時移栽的國槐、法桐,這樣既節(jié)約了綠化成本,又保存了原生態(tài)文化。
按照“適地適草適樹”原則,我市配植了刺槐、丁香、花灌木等耐旱品種,讓50余個鄉(xiāng)土品種登上城市綠化的“大雅之堂”。把看似不起眼的鄉(xiāng)土花草、樹種“請”到了城市的“門面”上,在體現(xiàn)煙臺本土特色的同時達到美化城市的效果。鄉(xiāng)土樹種并非“土氣”,它們在原生的土地上扎根,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正所謂“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樹”,園林綠化講究“適地適草適樹”,把鄉(xiāng)土樹種選為城市綠化的骨干樹種,符合節(jié)約原則。
“科學綠化”
解決瀕海綠植不足
為了從抗逆性和適應性角度選擇海濱城市的綠化植物,在短期內迅速解決瀕海地綠化植物資源不足的問題,加快瀕海地綠化進程。從2006年開始,市園林部門聯(lián)合高校農(nóng)學院成立了“膠東瀕海地城市綠化植物選擇與應用”課題組,從本地特點出發(fā)開展城市綠化,根據(jù)市區(qū)現(xiàn)有綠地植物資源,對環(huán)山東濱海地區(qū)野外實施調查,制定了切合當?shù)貙嶋H、適合我市條件的城市園林綠化方案。
在初選了40種適宜瀕海地生存的野生植物,并對其中的25種進行了抗旱性和耐鹽性的系統(tǒng)研究,課題組成功篩選出一批抗逆性和適應性強的園林綠化植物。
“膠東瀕海地城市綠化植物選擇與應用”課題解決了煙臺在城市綠化中的基礎性難題,讓綠化“有本可依”。丁海玲舉例解釋,為何自然條件下大森林的病蟲害率很低?而人工種植、養(yǎng)護的一些過于單一的樹種林區(qū)卻特別容易遭遇蟲害?這便是因為自然條件下森林樹木種類多,相互促長、傳播病蟲害幾率低。城市園林綠化也是一樣,種植的草坪、樹木品種不能過于單一,單一植被容易傳播害蟲。
前些年,山海路大片景觀梨樹死亡,附近的行道樹國槐與梨樹樹種“不相容”便是很大一個原因。根據(jù)課題成果,煙臺園林綠化也逐步由景觀配套轉為植物配套,力求形成以喬木為主,灌木、草坪為輔,形成喬、灌、藤、花草多層群落結構。其中,煙臺觀海路體育公園外側植被,就是按照這種理念鋪種的。上層是高大喜陽的黑松,中間是花灌木、珍珠梅等半陽植物,底層則種植耐陰玉鏨等地被植物,現(xiàn)已形成層次分明、群落特點突出的景觀帶,是典型的園林植物群落搭配,為今后煙臺城市綠化提供了成功范例。
“回歸自然”
實踐成果利市利民
作為濱海旅游城市,近年來市園林部門將更多的精力投在了生態(tài)型綠化的保護和大膽嘗試上。在公園及風景區(qū),選配了大小喬木、大小灌木、宿根、地被、藤本植物的生態(tài)群落模式,力求模擬自然、回歸自然,使植被豐富多彩。在道路綠地,選用樹冠大、抗污染力強、病蟲害少、壽命長的樹種,如懸鈴木、梧桐、黃楊、月季,起到了凈化空氣、降低噪音綠化街道的效果。防護綠地則注重選擇楊、柳、榆、桑等抗風力強、生長快且生長期和壽命長的樹種。
許多開車的司機,盛夏時節(jié)都特別喜歡行駛在青年路上,兩側枝葉繁茂的參天法桐,為司機和行人遮擋了炎炎夏日。這其中還有一個故事。青年路綠化改造之時,許多市民認為青年路較為狹窄,桐樹粗大太占地方,應當清除,但最終在園林部門的努力下,這些法桐被成功保留。每年夏天,這些法桐樹綠樹成陰,不僅方便市民防暑乘涼,而且法桐高大粗壯的枝干,在該路段起到了交通緩沖作用,極大減少了重大交通事故的發(fā)生,保護了人行道上的行人和路旁建筑物的安全。
煙臺市地形復雜,平坦地段較少,不適宜大面積開發(fā)綠地,現(xiàn)今我市已建設了一批小規(guī)模、高質量的小型休閑公園,既方便了市民活動,又為點綴城市風格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并在園林綠化改造過程中,要求嚴格保護大樹,采取移栽近郊的形式,杜絕了大樹換小樹的現(xiàn)象。煙臺降雨量偏少,水資源不足,近些年我市調整種植模式,適量減少了冷季型草坪等名貴花草的數(shù)量,種植了一些耐干旱、抗病蟲、生長期短的樹木,方便管理,又為市民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