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萬年前黃河流域磁山已有黍類旱作農業(yè)
中國科學家日前在國際上公布了中國北方旱作農業(yè)起源研究中的重大突破:在東亞地區(qū)的黃河流域,在幾乎和兩河流域文化同樣古老的年代,受雨熱同期的東亞季風氣候影響,居住在磁山的古人先后獨立馴化了黍和粟,發(fā)展了以粟和黍為主的旱作農業(yè),成為東亞古代人類文明的重要發(fā)源地之一。
據(jù)“中國文物信息網(wǎng)”報道,在過去20多年里,植硅體分析對研究美洲農業(yè)起源與傳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使人們改變了對美洲農業(yè)的傳統(tǒng)認識。植硅體分析方法也在上世紀80年代末被呂厚遠介紹到中國。2005年,呂厚遠等人利用植硅體和淀粉粒分析方法對青海民和喇家遺址出土的食物遺存進行了分析,證明了世界上第一碗面條是用粟類作物做出來的。
在研究過程中,呂厚遠和他的研究團隊開始關注野生黍、栽培黍、粟和狗尾草四者之間植硅體形態(tài)的差別,并將其應用在河北武安磁山遺址的植物考古工作上,使中國北方粟類作物起源研究從方法到結果都獲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作為磁山遺址研究結果的論文《東亞最早的馴化黍超過一萬年》發(fā)表在近期的《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
30多年前,中國河北磁山新石器遺址出土了大量腐朽灰化的植物遺存,被認為可能是粟。從此,磁山遺址被認為是粟的起源地。呂厚遠等通過對采自河北武安磁山遺址的六個窖穴中的遺存進行分析,同時重新進行了年代測定。結果是:在距今約10300-8700年的樣品中,灰化糧食的植硅體全部是黍;而在距今約8700-7500年期間, 開始出現(xiàn)少量粟的植硅體,但粟的含量一直沒有超過3%, 依然是以黍為主。也就是說,磁山遺址的農作物灰化樣品主要是黍。
目前,中國粟的種植區(qū)主要分布在華北東部半濕潤地區(qū),黍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部相對干涼的地區(qū),黍是非??购岛瓦m合在貧瘠土壤上生長的農作物。呂厚遠等通過對現(xiàn)代黍、粟生長環(huán)境和中國北方全新世古環(huán)境的分析,認為早全新世相對干涼的氣候環(huán)境更適合黍的馴化和栽培。綜合結論是:在東亞地區(qū)的黃河流域,在幾乎和兩河流域文化同樣古老的年代,受雨熱同期的東亞季風氣候影響,居住在磁山的古人先后獨立馴化了黍和粟,發(fā)展了以粟和黍為主的旱作農業(yè),成為東亞古代人類文明的重要發(fā)源地之一。
鏈接:
植物硅酸體(phytolith),簡稱植硅體,是植物身體里的“結石”。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吸收到身體里的硅會沉淀在細胞或者細胞之間,形成植硅體。當植物死亡、腐爛以后,像小石頭一樣的植硅體便埋藏在土壤中保存起來。科學家可以把這些保存在土壤里的植硅體通過一系列實驗流程提取出來。由于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細胞形態(tài),所以其產生的植硅體形態(tài)也不相同??茖W家通過植硅體的形態(tài),鑒定它們來自哪種植物,以此進行古氣候重建或者植物考古方面的工作。當然,當這個方法應用在考古學中的時候,就不止是從土壤里提取植硅體,石器、陶器、牙齒等有可能接觸過植物的遺存都是研究的對象。 中新網(wǎng)8月11日電
編輯:jo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