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渝中區(qū)打造城市生態(tài)園林
現代化的解放碑商圈,高樓密集,在國際大都市的盛名之下,難掩城市空間擁堵的尷尬。今年10月,“2009年重慶都市宜居競爭力報告”出爐,渝中區(qū)綜合排名位列榜首。但報告同時指出,城市容量及空間開敞度不足,是該區(qū)宜居競爭力的“短板”。
如何疏解城區(qū)密度、擴大城市空間,成為渝中區(qū)“宜居重慶”建設的首要課題?!暗?012年,渝中區(qū)將變‘水泥叢林’為‘生態(tài)園林’。”渝中區(qū)區(qū)委書記劉強昨日表示,密集的解放碑將敞開城市陽臺,開通“透氣窗”,成為“半城山川半城水,半城繁華半城林”的品質之城。
擴建人民公園恢復巴縣衙門
作為重慶市第一個開放式公園―――人民公園承載了幾代重慶人的記憶?!肮珗@有一塊夏天游泳、冬天滑冰的兩用場地,在那里,我學會了游泳和溜冰?!痹涀≡谖逅穆返耐鯐詽?,如今已經搬離了渝中區(qū),但關于人民公園的記憶,清晰如昨??上У氖牵陙砣嗣窆珗@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渝中區(qū)“宜居重慶”建設,將人民公園的改擴建工程提上了日程。目前,人民公園改擴建工程已完成規(guī)劃設計和部分拆遷。根據規(guī)劃,人民公園與巴縣衙門將打通空間,成為連接解放碑與下半城的綠色通廊,為解放碑開個“透氣窗”。位于下半城解放東路的巴縣衙門,將根據歷史遺跡進行全貌恢復,重現巴渝十二景。
國泰藝術中心向洪崖洞延伸形成的國泰廣場,則被視為渝中區(qū)的城市陽臺。其中,國泰廣場占地42.7畝,將栽種上千株高大喬木和各種花卉,形成2.5萬平方米的“都市森林”,成為渝中區(qū)的又一通風口。
45%拆遷土地用于植樹造綠
渝中區(qū)寸土寸金,但該區(qū)堅持把45%的拆遷土地用于植樹造綠,實現“每平方公里一個公園,每500米一處休閑綠地”。
除了人民公園與國泰廣場兩大項目,全區(qū)第一塊拆危建綠地塊―――大溪溝誼園,如今已“變身”休閑場所,前往休閑健身的群眾絡繹不絕;抗戰(zhàn)文化遺址長廊中的亮點景觀牛滴路濱江公園,已完成拆遷,正在進行綠化建設,建成后將成為居民親山近水的休閑樂園;上清寺、白象街、建設路、景德幼兒園等一批拆危建綠項目正加緊進行,明年春季將建成開放。
搬遷戶人均居住面積增加65%以上
78歲的張家福,坐在陽臺上,與老伴擺起現在的好日子,仍像在做夢。拆遷前,張家福一家五口人,擠在興隆街黃家埡口一間34平方米的老房子里,靠著兒子在裝飾公司千把塊錢的收入,從沒想過能搬進亮堂的新房子。興隆街片區(qū)危舊房改造以后,張家福一家搬進了北濱路附近的一個小區(qū),90多平方米的房子加上裝修,一共只付了10余萬元。老人感嘆:“劃得著,劃得著,房子好,環(huán)境好,空氣也好啊。”
像張家福這樣得到實惠的安置群眾不在少數。自去年5月以來,渝中區(qū)完成危舊房拆遷主體量179.1萬平方米,安置群眾約10萬人。原住民搬遷后,人均居住面積增加65%以上。
編輯:songgaof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