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久久久蜜芽,中文字幕乱码亚洲精品一区,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精品

生態(tài)的問責:森林消失后誰來涵養(yǎng)水源

2010-04-13 17:33:01    作者:章舸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瀏覽次數:

    在抱怨氣候異常造成西南持續(xù)性大旱的同時,人們似乎還沒有認識到,人類對大自然的貪婪索取和對家園的破壞,是釀成今天這一惡果的重要原因。云南省水利廳廳長周運龍表示,百年大旱再次警醒人們,過度開發(fā),竭水而用,最終不僅要付出過高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代價,還要付出巨大的治理成本,經濟社會發(fā)展也將難以為繼。木材與鋼鐵、水泥并稱為三大傳統原材料,是經濟社會發(fā)展和人民生產生活一刻也離不開的必需賈治邦稱,林業(yè)具有巨大的經濟功能,在推動經濟發(fā)展、維護經濟安全中,同樣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在抱怨氣候異常造成西南持續(xù)性大旱的同時,人們似乎還沒有認識到,人類對大自然的貪婪索取和對家園的破壞,是釀成今天這一惡果的重要原因。

  人類目前面臨的十大生態(tài)問題(溫室效應、臭氧威脅、生物多樣性危機、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地退化、水資源短缺、大氣污染、酸沉降、熱帶雨林危機),大多與森林的萎縮和功能下降有關。

  據2009年底發(fā)布的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全國森林覆蓋率為20.36%,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個百分點左右。而中國西部地區(qū)更低,只有17.05%。西南地區(qū)雨水充沛,氣候適宜,但由于多年的開發(fā)和破壞,這一重要的水源涵養(yǎng)區(qū)已經變成了全國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qū)之一。

  今年干旱重災區(qū)的云南省,年流失土壤5億多噸,占全國年流失土壤總量的10%。同樣是旱區(qū)的貴州,水土流失面積占其土地總面積的41.54%,而四川水土流失面積占長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積的56%,每年流入長江干流的泥沙高達3億噸。

 


  中國生態(tài)演變圖

  大約在5000多年前,中國新石器仰韶文化時期。中國的氣候溫暖濕潤,年平均氣溫比現在高2攝氏度左右,冬季1月的平均氣溫比現在高3~5攝氏度,被稱作仰韶溫暖期。當時已經產生了原始農業(yè),但栽培作物只有零星分布。

  這一時期,森林和草原占了國土面積的四分之三,其中森林大約占國土總面積的二分之一。從東南向西北,大致是森林、草原及荒漠三個地帶。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的中國廣闊的西南地區(qū),全部被森林所覆蓋。

  隨著戰(zhàn)國秦漢時期出現的第一次土地墾殖高潮,中國北方和四川盆地廣大地區(qū)的森林植被逐漸被栽培的農作物所取代。黃河出現頻繁的決溢改道現象,給華北平原河湖水系、地形、土壤帶來深刻影響,也使其入??诤0毒€不斷向外推移。

  由于氣候冷干化與人類農牧活動的雙重作用,西北地區(qū)的荒漠環(huán)境有所惡化,南北疆與河西走廊的原生沙漠范圍較之前有了擴展。而這一時期,西南地區(qū)的森林面積幾乎沒有減少。

  明清時期,人多地少的矛盾促使農業(yè)墾殖向深度和廣度兩方面擴展。由于人口壓力增大,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大量移民進入深山,砍伐森林種植玉米,致使山地森林面積大幅度減少;內地人闖關東、走西口,三北邊疆地區(qū)出現過度開墾;華南與西南地區(qū)在這一時期也出現了土地墾殖高潮。

  這一時期,不少地方因濫墾濫伐濫牧,生態(tài)與環(huán)境遭到極大的破壞。到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森林覆蓋率只有8.6%。

  最后一幅是上世紀末的中國自然環(huán)境圖:森林覆蓋率恢復到16.55%,但只相當于世界森林覆蓋率(27%)的61.3%,低于世界大多數國家,處于第120位;全國人均森林面積和人均森林蓄積量只分別相當于世界人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和八分之一。

  中國是世界上嚴重缺水的國家之一,人均淡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中國也是世界上土地荒漠化、沙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上世紀70、80、90年代,中國沙化土地面積平均每年分別擴展1560平方公里、2100平方公里、2460平方公里。

  據國家林業(yè)局公布的統計數字,全國水土流失面積35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3;年流失土壤的總量達到50億噸。過去50年,因水土流失而損毀的耕地達4050萬畝,對耕地安全和糧食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

  國家林業(yè)局的統計更顯示出,森林受破壞后致使旱澇災害增加。歷史上,唐代每年發(fā)生1.6次、宋代1.8次、元代3.2次、明代3.7次、清代3.8次,而近50年,全國平均每年出現旱災6~8次,洪澇災害50次左右,危害也越來越大。

  西南旱區(qū)林木消失圖景

  我們將目光聚焦在今年發(fā)生特大干旱的西南地區(qū),四川攀枝花的例子同樣具有說服力。地處四川和云南交界處的攀枝花,是長江上游重點國有林區(qū),也是四川長江流域的第一道生態(tài)屏障。這里曾有面積多達數十萬公頃的莽莽林海。

  上世紀50、60年代,三線工業(yè)基地開發(fā)建設的隆隆炮聲在這片土地上炸響。隨著三線開建,西南林區(qū)也迎來斧光鋸影。

  長期的亂砍濫伐讓攀枝花地區(qū)的森林覆蓋率由1965年前的76.5%,下降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的35%。30多年間,攀枝花林區(qū)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奉獻了2500萬立方米的木材。但長年的無序砍伐,快速地削去了庇護長江兩岸的森林。

  沒有了森林的呵護,滑坡、泥石流、洪水等生態(tài)災難頻繁發(fā)生,攀枝花水土流失面積達4247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57%。1998年,一場特大洪水吞噬了60多條生命。

  自古以來就享有“天府之國”美譽的四川省,由于森林面積銳減,目前全省水土流失面積達15.65萬平方公里,每年土壤侵蝕總量高達約10億噸,每年流入長江干流的泥沙達3億噸。

  今年旱情最為嚴重的云南省,水土流失使土層變薄,土壤蓄水能力減弱。

  當地林業(yè)部門的統計顯示,由于對森林的亂砍濫伐,云南省的森林覆蓋率由20世紀50年代初的47%下降到70年代的24%(2009年恢復到49.9%),掠奪式的開采造成大量土地裸露,加劇了水土流失。記者注意到,在云南旱區(qū),越是林木少的地區(qū),缺水情況就越發(fā)嚴重。

  云南省昭通市的巧家縣,在1958年大躍進中,因“大煉鋼鐵”、大辦公共食堂,導致亂砍濫伐,森林銳減。據史料記載,煉鋼、煉鐵和辦食堂耗費木材近12萬立方米;全縣森林覆蓋率從1954年的10.45%下降到1961年的9.27%,到1974年則下降到4.9%,森林覆蓋跌入了歷史的低谷。

  由此換來的是大自然無情的懲罰。據1987年衛(wèi)星遙感航片判讀測算資料,巧家縣水土流失面積達2280.63平方公里,占全縣國土面積的71.4%。每到雨季,泥沙伴著雨水匯入金沙江,江水呈褐黃色,當地老百姓形象地說:“金沙江變成了黃河”。

  解放初期,巧家縣有山泉3020個,到20世紀80年代初已有708個干枯;當地飲水困難人數1979年為52萬人,2006年有70萬農民飲水困難,238萬余農民飲水不安全。今年大旱后,巧家縣有10萬人外出打工,比去年增加了1萬人。

  云南省水利廳廳長周運龍表示,百年大旱再次警醒人們,過度開發(fā),竭水而用,最終不僅要付出過高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代價,還要付出巨大的治理成本,經濟社會發(fā)展也將難以為繼。

編輯:Aggie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