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城市裝扮成植物森林 科技讓世博更精彩
主題館植物墻單體長180米,高26.3米,東西兩側布置的植物墻總面積達5000平方米,為目前全球最大已建的生態(tài)綠化墻面,是日本愛知世博會綠墻面積的2倍。
在超規(guī)模、高難度的鋼結構大型建筑外立面上建設活生生的即時成景的植物墻,而且要確保兩年以上的穩(wěn)定的生態(tài)綠墻景觀效果,得益于一套科學而完善的綠化新技術體系支撐。
垂直綠化
選擇容器土壤植物
突破三大核心技術
這樣的生態(tài)墻,又名垂直墻體綠化,是增加城市綠化空間與面積的一個有效路徑,也是中國許多城市希望做的。不過,把植物掛起來種,看起來很簡單,但技術卻很復雜,很難實現。因為我們并不掌握核心技術。國外有現成的技術,完全可以照搬,卻又面臨氣候不適、成本太高之難。
為了實現垂直綠化的夢想,必須研發(fā)適合中國實情的核心技術。2006年,上海植物園、復旦大學開始合作研發(fā)這一技術。
把植物種在哪里?這是垂直種植技術必須首要考慮的。上海植物園園長胡永紅博士介紹說,我們把設施模塊設計成模塊化,可以工廠化生產。該材料為可再生塑料,其壽命不低于8年。為便于施工,植物必須在模塊安裝好之后再種植,而且它的承重力要強。
廢紙漿作為容器是課題組的另一創(chuàng)新。“它可以透氣,還可以降解,約3個月后可與土壤、植物根系相融?!?/P>
解決了這一難題,容器里面又該裝什么樣的土壤呢?這種土壤必須支撐植物,并給予營養(yǎng),還必須緩慢釋放,不能讓植物長得太快。同時,還必須透水、保水。胡永紅介紹說,植物園專門研制了適于植物墻運用的一體化栽培介質。此介質主要采用綠化垃圾中的枯枝落葉等有機廢棄物作為壁掛植物生長的主要“土壤”和肥料,并添加椰絲等植物纖維為原料。這種特殊配方不僅滿足植物兩年以上正常生長的需要,還具備輕質保水、理化性狀良好、無異味、不易發(fā)生病蟲害、介質不松散、不脫落、能與根系緊密結合成一體的優(yōu)點。此介質配方從原材料到最后的栽培介質回收均避免浪費自然資源。
植物是植物墻景觀表現的最重要部分。植物材料選擇是否得當,能否維持穩(wěn)定長效的景觀效果等等,也是上海植物園需要研究攻克的關鍵技術。最終,課題組篩選出了紅葉石楠、金森女貞、亮綠忍冬、六道木及花葉絡石5種植物作為主題館東西植物墻的應用材料。他們具有綜合抗性強、養(yǎng)護要求低、能經受較為惡劣的氣候環(huán)境條件,而且能隨季變色,能使主題館東西墻呈現不一樣的美感。
植物綠墻
節(jié)能環(huán)保成本低廉
生態(tài)經濟效益可期
主題館植物墻不僅僅是豎向綠色景觀,也是綠色建筑的一個重要部分。
據初步估算,5000平方米的生態(tài)綠墻可實現年滯塵量870噸、年固碳量3175噸、年減排二氧化碳量96噸及夏季節(jié)省空調電12.5萬度,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園區(qū)“綠肺”。
不僅如此,夏季,它可利用綠化隔熱外墻阻隔輻射,降低熱傳導,并當氣溫超過34攝氏度時,綠墻表面四周的空氣溫度可降低2?3攝氏度,能耗比常規(guī)幕墻降低40%左右,并減少空調負荷15%以上;冬季,既不影響墻面得到太陽輻射熱,同時可形成保溫層,減少加熱能耗約10%。此外,它還可以減少光污染,凈化空氣、除塵防噪等作用明顯。
成功建設的植物墻不僅成為世博主題館的一大特色,更將擴展城市綠化的路徑和思路,將大力推進上海以及長三角地區(qū)垂直綠化的蓬勃興起,豐富、創(chuàng)新城市園林綠化的形式和手段。
目前,這一自主研發(fā)的技術成本低廉,僅為國外技術的1/10,每平方米的價格為800元到1000元,而且無需特別的澆水養(yǎng)護,帶有自動滴灌技術。因此,具有大規(guī)模推廣的優(yōu)勢。據介紹,它很適合對老公房、街道、高樓大廈墻體進行綠化,可變水泥森林為真正的植物森林。目前,已有多個區(qū)和房地產公司要求與課題組合作,垂直綠化技術的推廣因為世博會而越來越走近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