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拱券
拱券是一種建筑結構。簡稱拱,或券,又稱券洞、法圈、法券。它除了豎向荷重時具有良好的承重特性外,還起著裝飾美化的作用。其外形為圓弧狀,由于各種建筑類型的不同,拱券的形式略有變化。半圓形的拱券為古羅馬建筑的重要特征,尖形拱券則為哥特式建筑的明顯樗,而伊斯蘭建筑的拱券則有尖形、馬蹄形、弓形、三葉形、復葉形和鐘乳形等多種拱券結構是羅馬最大成就之一。
拱券技術早在公元前第4千紀已在兩河流域出現(xiàn),以后在巴比倫、亞述、印度、羅馬應用并有所發(fā)展。拱券在中國出現(xiàn)較晚,經(jīng)歷了空心磚梁板、尖拱、折拱幾個發(fā)展步驟,到西漢前期形成。當時用筒拱或拱殼穹窿建墓室,用券建墓門。最初的筒拱由多道券并列構成,以后發(fā)展為各道券、拱券建筑物間磚石互相交錯,連成一體,
稱縱聯(lián)筒拱。后者整體性強,應用較多。五代十國時的王建墓所用筒拱已很高大。
中國拱券砌筑技術用于地上建筑始于魏晉用磚砌佛塔。筒拱東漢時已用于拱橋,宋代用于城墻水門,南宋后期用于城門洞(見《靜江府修筑城池圖》)。明初出現(xiàn)用筒拱建的房屋,上加瓦屋頂,仿一般房屋形式,俗稱“無梁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