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思想對園林藝術(shù)的影響初探
?。ㄒ唬?、以小見大。
中國園林意境是通過空間的營造來實現(xiàn)的。在禪宗的觀點看來,世間萬物都是佛法或本心的幻化,即“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芥子是心,須彌是萬卷。納之于心,何所不可?”所以在有限的自然山水園林空間中可體味無限自然意境,以小見大,咫尺山林,以簡單自然元素營造出“一峰山則太華千尋,一勺水則江湖萬里”的和諧的境界,打破了小自然與大自然的根本界限。
白居易的廬山草堂,“三間兩柱,二室四墉”,比起謝靈運的山居小得多。謝靈運追求的是“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追求的是人對自然遠景的宏觀把握、動態(tài)遠觀,以及人的心意在觀賞自然對象中的自由馳騁,白居易的廬山草堂,重在尺山拳水所蘊含自然意境并由此而獲得心意的恬靜無慮,即“外適內(nèi)和,體寧,心恬”。“樂天既來為主,仰觀山,俯聽泉,旁晚竹樹云石,自辰及酉,應接不暇。俄而物誘氣隨,外適內(nèi)和,一宿體寧,再宿心恬,三宿后頹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重意趣而不重客觀對象,重心境而不重外物。禪宗無疑是孕育了這種文化心態(tài)和審美情趣的上壤中的成份之一。
?。ǘ?、疊山理水。
在這樣的文化心理背景上,自然山川不再是刻意臨摹的對象,而是借堆山理水體味那種自由無礙、適性安恬的精神境界。拳山勺水中隱含太華萬千、江湖萬里,水體與山體相映成趣。中國園林中的片石疊山均充滿禪意。白居易廬山草堂中:“一片瑟瑟石,數(shù)桿青青竹”,他卻能夠感到個中微妙“向我如有情,依然看不足”,又如鄭谷在《七祖院小山》中描述:“小巧功成雨鮮斑,軒車日日扣松關(guān)。峨嵋咫尺無人去,卻向僧窗看假山。”中國園林藝術(shù)中所獨具疊山反映了一種追求自然心性的審美傾向,是一種精神寫意。在疊山藝術(shù)中,體現(xiàn)的是人們的精神追求:與宇宙萬物的自然律動相諧和,生生不息卻又不刻意執(zhí)著。與疊山掇石相依存的另一個妙造自然的方式,就是理水。中國園林自古“以水為血脈”,穿池掘沼為造園之先。先秦時“靈沼”,漢代的太液池、昆明池都是筑臺時所挖的土堆成臺,所挖出的凹地自然為池。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園林中有了澗、潭、池、溪、湖等多種水體,水體開始趨于模寫自然形態(tài)。如謝靈運的山居“四山周回,溪澗交過,水石林竹之美,巖帕限曲之好,備盡之矣。”由摹寫自然形態(tài)的水體向?qū)懸饣男≈幸姶蟮乃w發(fā)展,則是自唐禪宗興盛后開始的。尺波勺水以盡滄溟之勢,如白居易的《宮舍內(nèi)新鑿小池》云:“簾下開小池,盈盈水方積;中底鋪白沙,四隅周青石。勿言不深廣,但取幽人適。泛艷微雨朝,漢澄明月夕。豈無大江水,波浪連天白?未如床席前,方丈深盈尺。清淺可押弄,昏煩聊漱滌。最愛曉螟時,一片秋山碧。”安恬自得的情環(huán),寄托于一方小池,借小小水景以洗滌人心中的塵煩俗擾。這是妙造自然的園林美中隱含的禪宗精神所在。
同樣也正因為這種的自然情趣,使理水并未拘泥與模式,更趨于靈活自如,因地制宜,反而比真實水體更為自然、灑脫。如蘇州名園拙政園以理水而聞名,進入拙政園園門正對一座假山,繞道假山后,便是以小池為中心的一處半開敞的景區(qū)。面對遠香堂,又與西面的小滄浪隱約相通。進“遠香堂”北望,池水寬廣,池中兩山樹木蒼翠,這里的開敞與前一景區(qū)的半開敞性質(zhì)形成對照。盡管水體聯(lián)通了兩區(qū),但在水周圍有建筑分隔,似斷似連,變化成趣。中部的水區(qū)不僅形態(tài)變化豐富,而且還成為了園中建筑、山石、島嶼等景點之間聯(lián)系、轉(zhuǎn)換的紐帶,或一泓池水,或引泉成瀑,靠水體形態(tài)的變化來連通、分割,形成了以見山樓為主的疏落野逸的景區(qū)和秀綺亭、海棠春塢一帶的幽曲婉致的景區(qū)等等。這些景區(qū)的變化流轉(zhuǎn)自如、毫不造作,手法多樣,合宜得體。拙政園“疏水若為無盡,斷處開橋”的理水藝術(shù),使得水源有無盡之感,即在視覺上看不到源頭和流向,有水體無限延展的自然之感。同拙政園類似的江南諸多園林追求水景深邃藏幽,多用化整為零的方法把水面分割成若干互相連通的小塊,并可因水的來去無源流而給人以深邃藏幽的感覺。這些手法使水景看起來“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為觀賞者帶來寧靜、自如的雅趣,同時讓人體會到自然的無限生機,擺脫社會現(xiàn)實中各種的羈絆,還人本來心性。
(三)、動靜結(jié)合。
園林在空間上多存在固定的界限因而不能隨意延續(xù)擴展,而時間則可以給人以空靈、無限之禪意之感。中國古典園林在禪宗動靜時空觀念的影響下,利用動靜、季節(jié)、氣象等變化中的不同景象,弱化具體的空間界限,消融時間過渡所帶來的時空斷層。
如王維詩所描繪“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反景入深林,復照清苔上。”,“獨坐幽草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見,明月來相照。”。王維對自然靜幽的美的敏悟是與他追求的“空性無羈”的禪境一致的。詩詞中一切都是動的,但它所傳達的意味,卻是永恒的靜。在這里動乃靜,實卻虛,色即空。自然似乎與人世毫不相干,然而就在這對自然的片刻描寫中,卻體悟到那永恒的瞬間。同樣,杭州西湖十景中:蘇堤春曉、曲院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涵蓋了春夏秋冬時節(jié)的演變。這種時空的延續(xù),使觀想者產(chǎn)生對生生不息的宇宙和人生的種種感悟,這種時空融合,空靈朦朧意境,使人一旦置身其中便會自覺地捕捉、體會那變化的禪機。禪境看似玄虛,一旦悟了,才感到那不過是隨時隨處都可以秉持的一種心理境界。園林意境終歸也是欣賞者在特定景觀環(huán)境中所體悟到的人生境界,那種若有若無的精神境界——它既超越了物象的具體形態(tài),也超越了有所為有所求的具體思慮,而成為一種無所掛羈的適宜。
編輯:amon
相關(guān)閱讀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車公莊19號院景觀改造
設(shè)計師既是場地修繕者也是直接使用者,采用多方共謀共建的方式,以生態(tài)、健康、友好作為核心手段,修復大院環(huán)境,創(chuàng)造活力新生。建成后社區(qū)環(huán)境大幅度提升,社區(qū)鄰里互識,溫暖度開始回升,成為綠色創(chuàng)新友好的健康示范項目【詳細】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合肥逍遙津公園改造
按照“古風古韻 生態(tài)生活”的設(shè)計原則,淡化商業(yè)、娛樂功能,力求“水清、樹綠、景美、生態(tài)優(yōu)”,回歸園林藝術(shù)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遙津”【詳細】
河北省第六屆(滄州)園林博覽會5月26日開幕
本屆園博會主題為“千里通波、大美運河”,園博園占地面積196.7公頃,規(guī)劃建設(shè)有“一帶三區(qū)”,即:運河風光帶,城市展園區(qū)、專類植物展園區(qū)、綜合服務區(qū),建成13個城市展園和滄州坊商業(yè)街羅列其中【詳細】
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
打造全球首發(fā)中心、首發(fā)首秀首展紛至沓來、科幻企業(yè)云集……現(xiàn)如今的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吸引科技、科幻、體育、文化、商業(yè)等產(chǎn)業(yè)集聚。記者近日獲悉,一季度首鋼園舉辦各類活動會展78場【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