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厘島度假村特色建筑及景觀設計
巴厘島是人們公認的最值得一去的旅游勝地。這個面積只有我國海南島1/6大的熱帶小島何以具有這么大的吸引力?筆者親自走訪了一趟,感受到其獨特的魅力:其成功在于保留了本土文化并發(fā)展了“巴厘島”特色的建筑及景觀設計,營造出休閑、浪漫的度假環(huán)境。
1、“巴厘島”特色的形成
巴厘島是印度尼西亞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它鄰近赤道南端,屬赤道無風帶,無暴風侵擾,氣溫常年保持在日均27℃左右,最熱時也不超過31℃。海灣內(nèi)波平沙細,適于日光??;灣外印度洋浪高風清,宜于沖浪浮潛。島上的地形變化極大,因而形成多樣的風景特色:美麗的梯田、蒼翠的山林、平靜的湖泊、壯麗的火山、寬闊的海岸及懸崖等。巴厘島的優(yōu)美環(huán)境和獨一無二的文化象磁鐵一樣吸引著海外的藝術家、建筑師和旅游者紛至沓來,從自己已知的文化中提取素材并與本島或亞洲的風格相結合,建造自己的住宅。盡管他們設計的建筑各有特點,但有一點是相同的:他們都樂于接受巴厘島的傳統(tǒng)材料和手工藝術,并熱衷于使用當?shù)氐拿┎菸蓓敗?/p>
20世紀60年代開始,西方游客以前所未有的規(guī)模來到巴厘島,大量的鋼筋混凝土建筑開始出現(xiàn)。1977年,政府當局規(guī)定:巴厘島上所有新的城市建筑必須具有“巴厘島特征”。此后又規(guī)定觀光休閑區(qū)只能在島的南端發(fā)展,新建的樓房不得高于4層,因為巴厘島上的居民忌諱房子蓋得比椰子樹高,他們認為椰樹也有椰樹的神靈,不得輕易冒犯。巴厘島對不相融于他們保守的生活元素的拒絕,使其幸運地拯救了自己燦爛的文化,使島上所有的名勝,都仍然保留了自己應有的樣子,而沒有被所謂的“現(xiàn)代文明”吞食。
20世紀80年代~20世紀90年代初是巴厘島最關鍵的時期。國際大財團在巴厘島南端投資了數(shù)以百計的旅館、酒店和別墅,形成了占迪達薩、金巴蘭等10個度假區(qū)。這里除了是島上的商業(yè)、文化中心和政府機構樞紐外,還有優(yōu)美的海濱和琳瑯滿目的水上運動、豪華的度假酒店和喧鬧的旅游購物區(qū)。旅游業(yè)的迅速膨脹使建筑環(huán)境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在本島建筑師和重視地域特征的西方建筑師的共同努力下,一種現(xiàn)代的“巴厘島”風格的建筑出現(xiàn)了:他們巧妙地運用傳統(tǒng)的和現(xiàn)代的材料,如茅草、原木、竹子、陶瓷、石頭、玻璃和鋼等,使傳統(tǒng)建筑被一種更具想象力的空間代替。
2、“巴厘島”風格的建筑設計
建筑師們對建造具有巴厘島特色的建筑進行了多方位的嘗試,重新詮釋了熱帶生活藝術的建筑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
(1)傳統(tǒng)材料與現(xiàn)代技術的“對話”。印度尼西亞群島大量獨特的天然材料是巴厘島建筑師和藝術家取之不盡的創(chuàng)作源泉。各種形式、紋理和色彩的材料都有無數(shù)的使用方法,建筑師們則致力于嘗試以各種手法來使用這些天然的傳統(tǒng)材料,如大理石碎片鋪地、鵝卵石鋪地、水磨石地面和家具、椰子殼天花和家具飾面、海貝殼天花、珍珠母嵌飾等。意大利建筑師彼帕·瓦達奇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他私宅的室內(nèi)設計中,地面鋪的陶瓷面磚,是用當?shù)厥呐c水泥混合并經(jīng)拋光制成的;墻體和柱子的抹面層是用本地的沙巖石碾碎成粉末后與白水泥混合而成的;室外步行道上鋪的是一種用當?shù)氐募毶撑c水泥混合燒制的沙鑄陶地磚。這種材料后來還被制成裝飾陶器,如花瓶、容器、家具等,使用非常廣泛。瓦達奇對運用地方材料創(chuàng)造有現(xiàn)代裝飾感的建筑細部情有獨鐘。在另一座別墅的室內(nèi)設計中,他聘請當?shù)厝耸止屏擞芯隆扇岬睦韫柙煨偷臏\浮雕磚[1],在傳統(tǒng)的工藝技術上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感。
(2)傳統(tǒng)建筑形式與現(xiàn)代觀念的空間組織。在外部空間組織上,建筑師也進行了各種探討,集中表現(xiàn)為桿欄式建筑和院落式建筑的組織方式。這個被稱為“森林中的小屋”的別墅建在一片樹林中,是一個新加坡籍建筑師設計的。建筑以柚木為結構,9m高的木柱結構將建筑升高,與茂密樹林的枝葉產(chǎn)生親密接觸,大量的硬木地面也加強了在樹林中的感覺,整個建筑仿佛漂浮在空中。20世紀90年代一位澳大利亞建筑師在卡羅伯堪附近設計了一座別墅,被認為是將巴厘島的傳統(tǒng)技術與現(xiàn)代空間概念相結合的重要嘗試。在這個建筑中,建筑師利用水院來組織建筑,各個功能房間以百合花池、蓮花池隔開,鋪著木地板的連廊如橋一般將它們連接起來。設計營造的景觀是奇妙的,在內(nèi)穿行的感受異常獨特。
(3)獨特、浪漫的建筑元素—巴厘亭。簡單的茅草屋頂遮蓋著一個方形的木平臺,這種形如帳篷的亭是巴厘島古老的傳統(tǒng)建筑。最初的亭是建在廟宇附近以輔助宗教儀式用的,后來只有社會高層人士才允許在家里建這種亭。在村落中,這種亭還是商議大事的“議事亭”。它是全開敞的,非常適合炎熱的熱帶氣候,人們聚集在這里聊天、納涼甚至睡覺。
直到今天,這種亭仍然是廟宇和住宅的組成部分,并且發(fā)揮著議事的作用,但是它的功能和形式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得更加多樣化了。這些亭以各種功能和形象出現(xiàn)在巴厘島的各個地方:酒店游泳池邊的按摩室、露天酒吧或餐廳、別墅里的電視娛樂室或書房,甚至五星級酒店中也利用這種浪漫的形式作為演奏廳或舞廳(圖2)。受西方藝術的影響,亭的造型變得更加休閑了。金巴蘭海灣的四季酒店的花園里有一個這樣的亭子:一開始你可能會注意到那些不規(guī)則的結構支撐部分—天然圓木,然后發(fā)現(xiàn)這些木柱一直穿越屋頂并在上空開枝散葉,原來,這個亭是在幾棵樹之間加蓋了茅草頂而形成的。
開敞的巴厘亭適合熱帶地區(qū)的炎熱氣候,四周開闊的視野更加強了親近自然的感覺。米蓋爾·卡瓦盧比亞茲在他的著作《巴厘島》(1937年)一書中對這種亭閣的評價是:“……(它)是樸素,靈巧,具有高雅品味的杰作”[2],這個評價在今天仍然令人信服。
(4)現(xiàn)代形式的創(chuàng)新造型。巴厘島的建筑在追求地方與傳統(tǒng)特色的同時,也在追隨國際建筑浪潮進行著現(xiàn)代新形式的創(chuàng)新,主要特點是追求幾何空間的有機化、自然化。最新的代表作是意大利GM建筑師事務所設計的一個大膽而現(xiàn)代的建筑。屋頂造型是這個建筑的突出特點:木結構支撐著三個三角形截面的鋼架木屋頂,從而界定了建筑的主要空間;屋頂斜面一直延伸到地面上,圍合成建筑的外部與內(nèi)部的過渡空間并向周圍的環(huán)境完全敞開;三角形鋼架結構上隨屋頂?shù)淖呦蚓鶆蜾佋O的木檁條,在室內(nèi)形成極富韻律感的視覺效果;屋頂面層掛著六角形的陶瓷瓦片。而最美妙的是位于角落的卻又能將室外景觀一覽無遺的隱蔽空間部分。這個杰作被稱為“熱帶叢林中的蝴蝶”。
編輯:zhaoxi
相關閱讀
徐金福:巴厘島風格——別墅區(qū)景觀設計及建筑
3月24日下午,第八屆園冶高峰論壇暨亞洲園林大會分論壇【詳細】
淺談度假村景觀規(guī)劃設計
度假村以一種娛樂休閑的方式存在于人們的生活當中,同時,也作為情感交流與生活體驗的物態(tài)化場所而存在。在旅游或休閑度假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放松心情,還可以結識更多的朋友,更是一種與人交流和相互溝通的一種生活方式。【詳細】
貴陽溫泉度假村景觀設計(組圖)
貴陽溫泉度假村,位于中國貴州省貴陽市。依山就水(南明河),通過道路的圍合在周圍的城市道路和自然森林之間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型的城市“客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