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植物園外來植物入侵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
入侵植物在入侵地逃逸了與其協(xié)同進化的專食性昆蟲。與此同時,入侵植物會與入侵地的植物和廣食性昆蟲建立新的互作關系。這可能導致入侵地種群在同時應對競爭脅迫和昆蟲取食時采取與原產(chǎn)地種群不同的策略。傳統(tǒng)的天敵假說強調(diào)天敵對入侵植物的控制作用,但這種影響并不一定導致入侵植物的競爭力提高。所以,探討入侵植物如何同時應對競爭脅迫和昆蟲取食,對于闡明植物入侵具有重要意義。
武漢植物園入侵植物生物學課題組黃偉博士在丁建清研究員和我院外籍研究員、美國萊斯大學Evan Siemann教授指導下,比較研究了烏桕入侵地種群(美國)和原產(chǎn)地種群(中國)在不同競爭強度脅迫下對專食性昆蟲和廣食性昆蟲取食危害的應對策略。結(jié)果表明,在沒有昆蟲取食的情況下,入侵地種群的總生物量顯著的大于原產(chǎn)地種群,表現(xiàn)出高的競爭力。然而,當同時應對高競爭強度和昆蟲取食脅迫時,入侵種群生物量顯著下降,而且專食性昆蟲的影響更為明顯。在競爭強度較低的情況下,專食性昆蟲和廣食性昆蟲對入侵地種群的影響無顯著差異。入侵地種群的根冠比顯著的低于原產(chǎn)地種群,株高顯著的高于原產(chǎn)地種群(特別是在昆蟲取食的情況)。
以上研究結(jié)果揭示了烏桕的成功入侵主要是由于逃逸了專食性昆蟲,在新的選擇壓力下,提高了競爭力。與原產(chǎn)地種群相對“保守”的資源分配策略相比,入侵地種群在同時應對昆蟲取食和競爭脅迫時將更多資源的分配到地上部分,采取了“地上優(yōu)先”的生長策略,從而提高了競爭力。此外,該項工作對于指導入侵植物生物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在生物防治天敵對入侵植物不能取得理想的控制效果時,人為的栽種競爭力強的植物可有效的提高防治效果。
本項研究分別得到了科學院“百人計劃”、科學院外籍研究員和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相關研究成果以“Interactive effects of herbivory and competition intensity determine invasive plant performance”為題,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Oecologia在線發(fā)表(DOI 10。1007/s00442-012-2328-6)。
(入侵植物生物學課題組 黃偉)
編輯:vivian
相關閱讀
武漢黃鶴樓景區(qū)周邊立體整治見成效
2018年5月4日,再登黃鶴樓,蛇山風景如畫。【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