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植物種原收集與保育國際研討會在臺灣召開
由成功大學和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聯(lián)合主辦的“2012植物種原收集與保育國際研討會”于9月24日至29日在臺灣召開。本次國際研討會由國際著名植物學家美國密蘇里植物園名譽園長Peter Raven博士和臺灣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主任湯小虞博士組織,來自美國、英國、波蘭、南非和中國大陸的12名島外專家應邀參加了本次研討會,另有來自臺灣大學、臺灣師范大學、臺灣中國醫(yī)藥大學、成功大學和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等臺灣島內(nèi)高校和科研機構約50名專家參加了會議。
第一階段的會議在位于臺南市的成功大學舉行,與會代表圍繞著“現(xiàn)代種子庫:超低溫保存作用的提升”這一主題進行了研討。來自美國農(nóng)業(yè)部國家種子庫的Christina Walters博士作了題為An assessment of seed storage behavior and the orthodox-recalcitrant seed paradigm 的報告,來自南非KwaZulu-Natal大學的Norman Pammenter教授和Patricia Berjak教授分別作了題為The physicalogy of desiccation-sensitive seeds and its implications in cryopreservation 和Cryopreservation of germplasm of tropical recalcitrant-seeded species: approaches and problems 的報告,來自美國辛辛那提動植物園的Valerie Pence博士作了題為Tissue cryopreservation for plant conservation: potential and challenges 的報告,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文彬博士出席了本次研討會并作了題為Cryopreservation of fleshy seeds of tropical plants 的報告。
第二階段的會議在位于南投縣集集鎮(zhèn)的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舉行,會議的主題是“臺灣的植物保護:挑戰(zhàn)與機遇”。與會代表分別就氣候變化對山地植被多樣性的影響、植被多樣性制圖與保護、臺灣山地植物的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臺灣的紅色植物名錄、植物保護中的取樣技術等展開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德銖所長作了題為The germplasm bank of wild species and China’s strategy for plant conservation 的報告。
會議期間,主辦方還安排島外代表參觀了四草紅樹林保護區(qū)、黑臉琵鷺棲息地保護區(qū)、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科普展示館、臺灣大學亞熱帶試驗農(nóng)場和位于合歡山海拔3000米的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高海拔試驗站。本次研究會有3名大陸學者應邀參加,通過學術交流和參觀,增進了相互了解,特別是加深了對臺灣物種保護工作的認識。
編輯:vivian
相關閱讀
102歲十九大代表:曾建植物園和綠色文化碑林
6月23日,北京市第十二次黨代表大會選舉產(chǎn)生出席黨的十九大代表63名。10月18日,他們與來自全國的2000多名代表一起,承載著8900多萬名黨員和450多萬個黨組織的重托,參加黨的十九大。【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