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珍稀植物豐都車前 遷漢十年呈退化跡象
三峽珍惜植物“豐都車前”
遷漢十年呈退化跡象
1997年7月,中科院武漢植物所金義興教授帶領科研人員到三峽珍稀瀕危植物原產地之一的秭歸江邊考察,把瀕危植物(疏花水柏枝)運回武漢,進行引種繁殖備份
10多年前,三峽庫區(qū)一批珍稀植物遷漢保護,其中有一個物種叫“豐都車前”。
昨日獲悉,盡管經科學家精心呵護,豐都車前現退化跡象。昨日,記者在科研人員的帶領下走進中科院植物園的一間溫室大棚。趕在寒潮降溫前,武漢地區(qū)保存的200余株豐都車前被全部移植到室內保護起來。
這些珍貴的植物有成年人手掌大小,葉片修長。主持此次研究的楊帆博士介紹了它們的來歷:豐都車前僅在三峽庫區(qū)2座小島上生存,在庫區(qū)植物搶救中被發(fā)現,三峽蓄水前遷地武漢保護。
挖池塘、鋪沙地模擬原生環(huán)境……科學家對每一株豐都車前都給予了精心呵護。但是,科學家發(fā)現,異地生存還是對豐都車前造成了不利影響。
豐都車前的種子呈穗狀分布。野生豐都車前的種子在穗上分布密集,顆粒較大;而通過遷地保護的植株結出的種子分布卻相對稀少,顆粒較小。這意味著遷地保護狀態(tài)下的豐都車前正在退化。
科學家希望盡快讓豐都車前回到原生地。據介紹,在漢備份期間,科學家已找到豐都車前的生長規(guī)律,這對它重返三峽庫區(qū)生存有重要意義。
野生豐都車前夏季被淹沒在水下,冬季露出水面,但其到底能在水下生存多久、露出水面后如何煥發(fā)生機?科學家將豐都車前與普通車前一起做水淹實驗,比對結果。研究發(fā)現,相對于普通車前而言,豐都車前的葉片對水淹較為敏感,而根部對水淹耐受性更好,并能形成一定的保護機制。也就是說,雖然洪水使其葉片腐爛,但水退之后它還能通過根系重新生長。
據了解,中科院武漢植物園還提取了豐都車前的DNA進行冷藏保存,萬一滅絕,將來也可以采用現代技術,將其DNA移植到同屬的植物身上實現“復活”。豐都車前存世稀少,楊帆認為,研究最大意義在于保護生物多樣性。
編輯:jiaoliting
相關閱讀
寧夏賀蘭山保護區(qū)發(fā)現珍稀植物裸果木
近日,賀蘭山自然保護區(qū)科研人員在野外調查中,于保護區(qū)南段大窯溝內發(fā)現20余株正值花期的珍稀植物裸果木。【詳細】
“植物熊貓”金花葵在湖南寧鄉(xiāng)試種成功
記者昨日從湖南寧鄉(xiāng)縣農業(yè)局農技推廣中心獲悉,瀕臨絕種的珍稀植物金花葵在寧鄉(xiāng)縣試種喜獲成功,種植面積已由2014年的幾畝擴大至今年的100多畝,4年累計試種面積近400畝,而栽植培管技術不斷改進提高,產量逐年增長,用途每年增加,產品不僅可加工食用,還可加工成酵素用于醫(yī)藥和高端保健食品,經濟效益正在不斷提高。【詳細】
銷毀法珍稀植物標本 澳“粗暴”檢疫攤上事
澳大利亞的入境檢疫制度之嚴苛讓不少外國游客吃過苦頭,然而對方一句“這是規(guī)定”底氣十足。不過最近,澳方檢疫部門破天荒地自我檢討工作方式,因為他們把一套用于科研的法國珍稀植物標本給銷毀了。【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