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插花”什么樣 花影婆娑現(xiàn)雅趣
明清插花:更重文人雅趣
愛“天然”忌“雕飾”
歷元至明,中國插花漸漸脫離了民間,而更多的成為文人雅趣的一部分。經(jīng)過他們的繼承與發(fā)揚,一批插花專著問世,如明代張謙德著《瓶花譜》、袁宏道著《瓶史》等。中國插花在技藝和理論上走向了成熟。
中國人相信天人合一,相信物我本屬一體,因而崇尚自然,將自然作為心靈的寄托和歸依,由此也形成了中國文人插花最典型的主題——遣懷,即抒發(fā)內(nèi)心的感情。在中國式的插花中,與遣懷這一主題相應,宋時出現(xiàn)了理念花,用名貴素雅并富于象征性的花卉,如“梅、蘭、竹、菊、杉、柏、水仙”等,表達作者對人生、對社會的愿望和抱負。但“理念花”只是注重品格昭示,卻無法傳遞文人更復雜微妙的心境和情感,于是元明清時期出現(xiàn)了“心象花”、“自由花”等,花材運用更廣泛自由,主題也多是抒發(fā)個人心態(tài)和情趣。
中國人崇尚自然,將自然作為心靈寄托和歸依是其表現(xiàn)的一方面,其表現(xiàn)的另一方面在于對自然純樸的推崇,愛“天然”而忌“雕飾”,這使得中國插花無論是“理念花”還是“心象花”等都具有一個相當明顯的特色,就是每一支花的自然形態(tài)都得以充分舒展和體現(xiàn),這同時也造就了中國式插花用花量少的特點,雖不至于“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但確是力圖通過疏密、虛實的巧妙安排,在小天地里做大文章。
清末以后,由于連年的戰(zhàn)亂,中國插花逐漸沉淪,傳統(tǒng)插花幾乎瀕臨絕跡,中國大陸直到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才逐步復蘇。而日本使者從唐朝將“佛前供花”帶回國,并將其逐步發(fā)揚光大,形成其特有的花道。
編輯:wangying
相關閱讀
夏日花藝的色彩組合與保鮮
炎炎的夏日氣溫越來越高,人的脾氣都會不自不覺隨之浮躁,插個清涼溫馨的花藝作品給自己和家人,營造一份夏日的清涼世界都是不錯的。今天我們邀請Celia為大家講講夏季鮮花的色彩搭配和保鮮方法。【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