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海綿城市建設中“下沉綠島”的奧秘
時隔千年,慈城新城不但參照了古城的路網格局和城市肌理,還借鑒了悉尼的水敏感城市設計理念,運用現代城市規(guī)劃手法,創(chuàng)新設計了一個能對雨水徑流污染進行生態(tài)凈化、回收、利用的系統。
這是一個滲透了海綿城市理念的新城:外圍路網路堤合一,按50年一遇防洪標準建設,由四周逐步向中間下降坡度,在區(qū)域中心開挖一個排澇湖,并結合生態(tài)濾水系統,采用滲、滯、蓄、凈、用、排等方式,有效解決新城的雨水凈化和蓄洪問題,也使河道、中心湖等水體得到凈化。
占地26.9公頃的中心湖就是新城里的“雨洪公園”,最多能容納約20萬立方米降雨。經生態(tài)方式過濾的湖水和精心打造的湖區(qū)景觀,為居民提供開闊舒適的戶外空間。
生態(tài)濾水系統是海綿城市的基礎,設置于新城道路邊。昨天上午,記者在現場看到,新城主要道路旁都有一道約2.5米寬的下沉式綠化帶,比路面低20厘米左右,這確保了主要道路在大雨中依然無積水。“這是一個‘沉下去的綠島’,不僅有綠化美觀作用,還能收集、過濾和涵養(yǎng)水源,雨水經此下滲和凈化,將匯流至各河道,最終流入中心湖。”該負責人說。
目前,慈城新城官山河以東區(qū)域的海綿城市基礎設施也已全面開工??梢灶A見,未來的慈城新城將是自然環(huán)境一流的新型江南水鄉(xiāng)中心城鎮(zhèn)。
專家點評
海綿城市建設可以緩解城市防澇壓力,改善水生態(tài)體系,推進雨水資源化利用,發(fā)達國家較早開展了這方面的實踐。慈城新城就是通過下沉式生物濾水帶,將凈化后的雨水引入中心湖,建立可持續(xù)、健康的水循環(huán)系統,為寧波海綿城市建設起到了示范作用。
編輯:xiongsi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