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五問“海綿城市”:如何讓城市不再看海
國外有哪些好的經驗可以借鑒?
答:人口密集的日本東京早年間發(fā)展“顧地上不顧地下”,飽受內澇之苦。上世紀90年代,日本建筑法修訂案規(guī)定大型建筑必須建設地下雨水儲存池和再利用系統(tǒng),東京地標建筑、世界第一高塔“天空樹”的蓄水池能儲存7000噸雨水。東京的巨型地下分洪工程竣工于2006年,這座人們腳下的宮殿有近7層樓高,立柱林立。而位于地下50米處的隧道一頭連接東京下水道,一頭流入江戶川,暴雨突發(fā)時,城市雨水可以由大型抽水機排入大海。
除了基礎工程的建設,日本在教育上也頗下功夫,力爭提高全民的積極性。
程曉陶表示,其實日本城鎮(zhèn)化進程也曾達到我們這樣的速度,只是沒有我們這么大的規(guī)模而已。為解決城市內澇,2003年出臺了一個治理城市內澇的法規(guī),把這個責任歸結為全民的責任。每一個單位、家庭都有義務要將雨水留下來。不要因為自己的開發(fā)改為家庭的排放,導致外排的流量增加。
日本的模式是構建一個包含各相關部門的任務分解框架,各部分針對要解決的問題分頭制定具體的實施計劃,每個部門做自己熟悉的事,但是大的目標是一致的。于是形成了總體目標的優(yōu)化分解,實施方案的優(yōu)化遴選,實施力量的優(yōu)化組合,循序漸進,這樣才有利于因地制宜,良性互動,逐步實現(xiàn)治理的目標。
北京在近幾年的“海綿城市”建設中做出了哪些努力?
答:在“十二五”期間,北京市水務局要求各區(qū)縣水務局在老舊小區(qū)、公共機構,因地制宜地開展了具有滲、蓄、滯、凈、用、排功能的雨水利用工程。
截至2015年底,全市已建成城鎮(zhèn)雨洪利用工程1178處,較2010年的779處增加了399處,綜合利用能力達3139萬立方米。其中透水磚鋪裝項目269項,累計鋪裝透水磚面積470.27萬平方米;下凹式綠地項目126項,累計建成下凹式集雨式綠地387.45萬平方米;建成集蓄式雨水利用工程783項,蓄水容積達951.14萬立方米。2013-2014年又新建23座立交橋下雨水調蓄池,蓄水能力新增近13萬立方米。
除此之外,全市城鎮(zhèn)地區(qū)2.95萬公頃的公共綠地,市政人行步道透水地面鋪裝等,為減少地面徑流、促進地下水入滲也發(fā)揮了巨大作用。2015年全市城鎮(zhèn)雨水綜合利用量達1.62億立方米。
在“十三五”期間,北京將要大力推進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到2020年建成區(qū)20%的面積完成海綿體建設,新建區(qū)海綿體建設與主體工程同步規(guī)劃、同步建設、同步投入使用,實現(xiàn)70%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進一步完善中心城“西蓄、東排、南北分洪”的防洪排澇格局。日前,通州被確定為全國第二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
-海綿城市進程
2013年12月,習總書記在中央城鎮(zhèn)化工作會議上針對城市缺水問題提出,“必須順應自然,打造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促進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2014年2月發(fā)布的《住房和建設部城市建設司2014工作要點》中提出“大力推行低影響開發(fā)建設模式,加快研究建設海綿型城市的政策措施”的要求。2015年4月首批16個試點城市“出爐”。國家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榜如下:遷安、白城、鎮(zhèn)江、嘉興、池州、廈門、萍鄉(xiāng)、濟南、鶴壁、武漢、常德、南寧、重慶、遂寧、貴安新區(qū)和西咸新區(qū)。
編輯:wanglongz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