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 生態(tài)駁岸
生態(tài)駁岸采用軟式穩(wěn)定法代替鋼筋混凝土和石砌擋土墻的硬式河岸,其恢復后具有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滲透性的人工駁岸。它可以充分保證河岸與河流水體之間的水分交換和調節(jié),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抗洪強度。生態(tài)駁岸把濱水區(qū)植被與堤內植被連成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河流生態(tài)系統(tǒng)。它也有三種處理方式:
1)自然原型駁岸
對于坡度緩或腹地大的河段可以考慮保持自然狀態(tài)配合植物種植達到穩(wěn)定河岸的目的。如種植柳樹、水楊、白楊、榛樹以及蘆葦、菖蒲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由它們生長舒展的發(fā)達根系來穩(wěn)固堤岸,加之其枝葉柔韌,順應水流增加抗洪護堤的能力。
南京月牙湖濱水區(qū)在規(guī)劃時特別注意親水性問題的處理。為了讓游客能親近水面,讓公園景觀與江海景觀融為一體,開辟了臨江游賞線。設計中結合原有地形,設計弧形的臨水平臺以及不同高度的涉水平臺,駁岸采用泥土自然駁岸,防止水土流失的“塊石駁岸”設計在水面以下,水上部分用當?shù)氐淖匀伙L化石作自然堆筑,石縫之間以鳶尾、麥冬、草坪點綴,利用地勢地形使綠地延伸到岸邊,呈現(xiàn)出自然河灘的原始風貌。
2)自然型駁岸
對于較陡的坡岸或沖蝕較嚴重的地段不僅種植植被,還采用天然石材、木材護底以增強堤岸抗洪能力。如在坡腳采用石籠、木樁或漿砌石塊(設有魚巢)等護底,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種植植被,實行喬灌草相結合固堤護岸。
3)臺階式人工自然駁岸
對于防洪要求較高、而且腹地較小的河段在必須建造重力式擋土墻時,也要采取臺階式的分層處理。在自然型護堤的基礎上再用鋼筋混凝土等材料確保大的抗洪能力。如將鋼筋混凝土柱或耐水原木制成梯形箱狀框架,投入大的石塊,或插入不同直徑的混凝土管,形成很深的魚巢,再在箱狀框架內埋入大柳枝、水楊枝等,鄰水則種植蘆葦、菖蒲等水生植物,使其在縫中生長出繁茂蔥綠的草木。
2.2 濱水岸線人文化處理
在環(huán)境規(guī)劃設計中,以人為本是一條非常重要的原則。濱水景觀在城市中越來越受到重視,有的甚至成為城市的標志性景觀,如上海的外灘,在觀賞濱水景觀的同時,為人們提供休閑、娛樂等環(huán)境設施,不僅有觀賞性,還具適用性,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這類濱水景觀的設計也可以定位為帶狀濱水公園,也是當今濱水環(huán)境發(fā)展的趨勢之一,其中要注意的是無阻礙設計,濱水岸線大多是有高差的,切不可因此而成為弱勢人群的障礙,應多注意緩坡、盲道等的處理方式。在植物的種植選擇方面,切不可盲目模仿,不能應大片草坪視野開闊就處處種植;應充分考慮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人們的不同需求。例如,在南方地區(qū)大多需要遮蔭植物來避免強光的傷害,而在北方恰恰相反,落葉喬木更適宜種植,夏季遮陽,冬季則為人們回饋溫暖的陽光。因此景觀植物的選擇也講以人為本。
2.3 濱水岸線的照明設計
濱水岸線的照明設計不同于室內照明和建筑照明設計,除照明功能外更注意的是適景功能,通過燈具自身流連的色彩,雕塑般的造型與水中的波紋、倒影溶為一體,創(chuàng)造視覺美感。同時注重襯托濱水景觀,其中燈具的設置不再局限于岸上,可在水中、地坪,不再局限于靜態(tài),而呈現(xiàn)動態(tài),更不再局限于通過燈具來表達的單一方式,而是與情與景溶為一體,結合聲、光、電藝術綜合表達。
南京秦淮河畔的夫子廟在岸邊建有船坊、護堤,并有各色各異燈籠,照明燈,使夜晚的秦淮河五光十色,燈火闌珊,讓人流連忘返。
濱水是介于水體和陸地之間,植物景觀既要考慮陸地上的觀賞效果,又要考慮對水體的景觀效果。在色彩構圖上,水邊植物群落會在淡藍透明的水里留下倒影,因此,植物配置應格外重視色彩搭配;在線條構圖上,平直的水面和水岸給人以寧靜、平和的效果,但有時會感覺單調,通過各種株形植物的配置,可以豐富岸邊的線條構圖,如株形為豎向線條的濕生鳶尾類、落羽杉、香蒲類等,株形為下垂線條的云南黃馨、榕樹等的應用,可以打破水面和岸邊的平直感,使得景觀生動起起來。
杭州植物園山水園的土岸邊,高低錯落,延伸到水面上的合歡枝條,以及水中倒影頗具自然之趣。早春有紅色的山茶、紅楓,黃色的南迎春、黃菖蒲,白色的毛白杜鵑及芳香的含笑;夏有合歡;秋有桂花、楓香、雞爪械;冬有馬尾松、杜英。四季常青,色香俱備。
南京情侶園某處水邊的植物景觀,選擇了原產北美沼澤地耐水濕的落羽松及池杉植于水邊,對于較不太耐濕,又不耐干的水杉植于離水邊稍遠處,這三種樹種的樹形一致,均為高聳的圓錐形,外輪廓線非常協(xié)調統(tǒng)一,但在色彩上卻有對比,夏季其綠色度各異,而秋色更大相迥異。落羽松為棕紅色、水杉常為黃竭色,由于落羽松植于水邊潮濕處,為了透氣,在士面上長出很多膝根作呼吸用,狀似小石林,大樹根際還出現(xiàn)板根狀現(xiàn)象,站在遠處,在水中可以看到這組植物景觀清晰的倒影。
植物的恢復和完善濱水綠地生態(tài)功能的主要手段,濱水綠地的景觀設計應以植物造景為主體,模仿自然濱水植被的生態(tài)群落結構特征,采用自然化設計。以綠地生態(tài)效益作為主要目標,在傳統(tǒng)植物造景的基礎上,除了要注重植物觀賞性方面的要求,還要結合地形的豎向設計,模擬水系形成自然過程所形成的典型地貌特征(如河口、灘涂、濕地等)創(chuàng)造濱水植物適生的地形環(huán)境,以恢復城市濱水區(qū)域的生態(tài)品質。另外在濱水生態(tài)敏感區(qū)引入天然植被要素,比如在合適地區(qū)建立濱水生態(tài)保護區(qū),以及建立多種野生生物棲息地等、緝拿里完整的濱水綠色生態(tài)走廊。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5 WWW.22u.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