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種鳥類棲息深圳灣 專家揭秘濕地“生物鏈”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優(yōu)質的環(huán)境才得以讓一條完整的生物鏈在深圳灣呈現出來。昨天本報對近來深圳灣魚群聚集的情況進行了報道,引發(fā)了很多讀者對深圳灣生態(tài)的關注,當日,深都君聯(lián)系到相關部門和業(yè)內專家,來為大家揭開深圳灣“鳥集鱗萃”背后的生物世界,以及多年來深圳在生態(tài)文明建設上的努力。
深圳“越來越自然”
深圳大學生命與海洋科學學院客座教授王炳認為,近日的魚群集聚多與季節(jié)和天氣有關,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現象。“從網友拍攝的視頻和圖片來看,數量較多的魚類主要是鞍斑多紀鲀,這些魚平時在深圳灣也較常見,但近來密集出現,是因為正值魚的產卵期,而深圳灣此時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最適合其產卵。”根據王炳教授的講解,鞍斑多紀鲀這種魚從珠三角到長三角的沿海地區(qū)都比較常見,但華南地區(qū)氣溫較高,在此生活的魚類產卵時間也相對較早,而鞍斑多紀鲀喜歡在河口淺灘產卵,深圳灣的環(huán)境正好符合。
在王炳看來,今年鞍斑多紀鲀“相約”來深圳灣產卵,也是有一定不確定性。“也可以說能出現這個現象,也是多個正能量因素疊加的結果。”雖然魚群聚集是遵循了大自然的規(guī)律,但從另一方面來看,也能說明深圳灣的環(huán)境在變得“越來越自然”。
歇腳過冬的飛鳥“天堂”
作為處在深圳灣濕地“生物鏈”上的另一“主角”,各類珍稀飛鳥也紛紛來此落腳。記者從市城管局(林業(yè)局)野生動物保護管理處了解到,深圳灣濕地沿海灘涂孕育了深圳獨特的紅樹林生態(tài)系統(tǒng),是珍稀海鳥黑臉琵鷺重要的棲息地。每年有10萬只以上的候鳥在深圳灣歇腳或過冬。據統(tǒng)計,紅樹林最多時曾有180種鳥類,其中的20多種屬于國際、國內重點保護的珍稀品種。此外,每年有10萬只以上的候鳥在深圳灣歇腳或過冬,以鷺、鷗、雁、鴨等為主,包括白鸛、白皮鷺、中華秋沙鴨等55種國家重點保護鳥類。
作為鳥類“行家”之一,深圳市觀鳥協(xié)會秘書長董江天向記者介紹,集中在深圳灣的鳥類主要是冬候鳥和過境鳥,冬候鳥主要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現在已經無法看到,而過境鳥還有一部分如鸻鷸類還存在。
不僅如此,該協(xié)會還記錄到,有8種國家級保護鳥類在深圳灣棲息留過痕跡。其中,普通鵟、褐翅鴉鵑、黑耳鳶、黑臉琵鷺、小青腳鷸、紅隼屬于國家二級保護鳥類,山斑鳩、針尾鴨屬于國家三家保護鳥類。深圳市觀鳥協(xié)會的一位工作人員說,除了山斑鳩、紅隼、小青腳鷸在深圳灣比較少見外,其他都能常常與市民偶遇,可讓游玩市民近距離感受深圳灣帶來的生物界無窮魅力。
近5年來,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態(tài)文明·美麗中國”的理念深入人心,深圳一直為此付出努力,而且深圳人越來越自覺地認識生態(tài)文明的重要性,也自覺呵護著碧水藍天。
編輯:ludan
相關閱讀
趙泰東:韓國江陵市鏡浦濕地修復計劃和現狀
從20世紀60年代,鏡浦濕地進行了大范圍的農耕地開墾,居民對鏡浦湖進行了圍湖造田,湖水面積也越來越小。隨著世界上對于濕地修復的重視,在鏡浦濕地也開始進行了修復的進程【詳細】
安徽5年新增濕地17萬公頃
記者從近日召開的加強安徽省濕地保護地體系管理有效性項目(GEF項目)終期評估會上獲悉,自2013年12月以來,安徽新增濕地面積17.53萬多公頃,濕地總面積達104.18萬公頃,占省國土面積的7.47%。【詳細】
云南省第一個以濕地命名的保護區(qū)
高原出平湖,難能可貴,于是人們習慣性地把這些大湖大河稱為“海”。知名的麗江拉市海,不是海卻有比海景還要美的海景。【詳細】
??冢簼竦厝氤敲廊绠?/a>
近年來,??谑杏蒙鷳B(tài)修復的方法對山水林田湖草進行一體化生態(tài)修復。截至目前,海口市共消除黑臭水體面積逾720萬平方米,建成區(qū)32條水體中31條告別黑臭。據介紹,??谏鷳B(tài)修復帶動濕地入城,不僅改善水體水質,增強生態(tài)自我【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