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敏感城市設計”在澳大利亞
2017-05-22 09:05:46 作者:Ashok K. Sharma等 來源:搜狐 瀏覽次數(shù):
文章信息
題目: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 An Investigation of Current Systems, Implementation Drivers, Community Perceptions and Potential to Supplement Urban Water Services
作者:Ashok K. Sharma, David Pezzaniti, Baden Myers, Stephen Cook, Grace Tjandraatmadja, Priya Chacko, Sattar Chavoshi, David Kemp, Rosemary Leonard, Barbara Koth and AndreaWalton
第一作者單位:Institute of Sustainability and Innovation, College of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Victoria University, Melbourne, VIC 3000, Australia
期刊:Water
時間:2016.06
文章簡介
“水敏感城市設計”(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以下簡稱WSUD)最初由澳大利亞學者提出,在該國也獲得了廣泛的應用。它與SUDS*(常用于英國)、BMP*、LID*(兩者常用于美國)等水環(huán)境管理領域的新概念內涵相似,均屬于IUWM*(城市水系統(tǒng)綜合管理)的一部分。根據澳大利亞官方的定義,它指“在城市規(guī)劃階段,融入考慮了自然水循環(huán)和生態(tài)過程的水環(huán)境管理。”
本文針對WSUD具體方案的選擇及驅動力、WSUD系統(tǒng)的效果評估、社會對WSUD的認知進行了綜述,然后使用SWMM模型對WSUD措施在洪峰控制上的潛力進行了分析。
1. WSUD具體方案的選擇及驅動力
在案例區(qū)域South Australia(相當于澳大利亞的一個省)中,生物滯留系統(tǒng)是使用最廣泛的WSUD系統(tǒng)。通過對當?shù)貙<以L談得知,流量削減、節(jié)約水資源和改善水質是選用WSUD系統(tǒng)的最主要驅動力。
2. WSUD系統(tǒng)的效果評估
在專家采訪和文獻調研的基礎上,作者認為小型WSUD系統(tǒng)如何對整體的洪峰削減、水質改善起作用,其有效性和經濟性還需要更多驗證。
3. 社會對WSUD的認知
社會認知方面,案例區(qū)域的受調查者不僅對WSUD系統(tǒng)的作用認知比較到位,也因WSUD系統(tǒng)的建設而更愿意節(jié)約用水。公眾的反饋也包括一些WSUD系統(tǒng)的缺點。在某區(qū)域,居民認為WSUD系統(tǒng)給生活帶來了負面影響(如雨水花園占用停車位)。同時,所有被調查區(qū)域的公眾都反饋WSUD系統(tǒng)存在運營不善的問題,比如管段錯接、排水口堵塞等。

4. WSUD措施在洪峰控制上的潛力
為研究WSUD措施在洪峰控制、需求管理、徑流削減上的潛力,作者使用SWMM模型研究了South Australia省Glengowrie市的Frederick Street匯水區(qū),該區(qū)域共分為54個子匯水區(qū),采用1992年~1995年間的降雨數(shù)據是。SWMM模型中,各子匯水區(qū)均分為透水面積和不透水面積,不透水面積又分為“產流先流經透水面積再流入管網”和“直接流入管網”兩類。在基準情景中,上述三類面積分別占52.5%、17.1%和30.4%。除基準情景外,一共設立了7個發(fā)展情景。主要自變量的變化包括:不透水面積增加20%,增設個數(shù)不等、體積不等的雨水箱和調蓄池。
結果表明,只有雨水箱或調蓄池的個數(shù)達到300個、每個的體積達到5 kL時,才對洪峰削減有效果。選擇300個5 kL調蓄池時,削減效果最明顯,仍然無法抵消20%不透水面積增長帶來的影響。此結果看似很不樂觀。
作者將結果與兩個其他類似研究進行了對比。其中,與Vaes and Berlamont (2001)的結果不一致,其原因是Vaes and Berlamont假設“平均每100平方米屋頂設5 kL的雨水箱,且30%的不透水面積都與雨水箱相連”,這一條件在本研究的案例區(qū)域難以實現(xiàn)。然而,作者的結論與另一項更近期研究(Petrucci et al. (2012))的結果相似。該研究發(fā)現(xiàn):在匯水區(qū)內建設小型調節(jié)池,只能在常規(guī)降雨下產生影響,但池的個數(shù)和體積遠不足以調節(jié)強降雨下的徑流量。
* Integrated Urban Water Management (IUWM):城市水系統(tǒng)綜合管理
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 systems (SUDS):可持續(xù)的城市水系統(tǒng)
stormwater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BMPs):暴雨最佳管理措施
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低影響開發(fā)
編者點評
作者的模型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在案例區(qū)域允許的范圍內建設)雨水箱和調蓄池很難彌補20%不透水路面增加帶來的影響。究其本質,是雨水箱和調蓄池等人為措施的存蓄雨水徑流的能力,不及可以使雨水自然下滲的透水面積。從這個角度看,“低影響開發(fā)”似乎比“水敏感城市設計”更好,前者強調的是對自然水循環(huán)的盡量保持,后者則有更多人為“設計”含義在其中。就實際情況而言,雨水箱和調蓄池成本較高,如需調蓄,還是因地制宜、使用自然空間進行調蓄比較好。
“水敏感城市設計”雖然含“城市設計”(Urban design)一詞,但其宏觀程度遠遠不及“城市規(guī)劃”(有時也譯Urban design)。提出這一概念、并致力于推廣相關理念和措施的澳大利亞政府,也只列出了雨水箱、透水路面、生物滯留系統(tǒng)等局部層面的措施,涉及面最廣的的也僅僅是濕地建設罷了。
作者自陳,各個小型的WSUD系統(tǒng)究竟能對龐大的城市水系統(tǒng)的表現(xiàn)帶來多大改善?這是一個遺留問題。當我們往系統(tǒng)中添加新型組件時,系統(tǒng)的表現(xiàn)肯定有所改善,但改善的幅度及成本有效性卻是難以預測的。全局的關聯(lián)性使問題變得復雜。針對具體案例,很可能出現(xiàn)“在某處建設是事半功倍、在另一處建設則是事倍功半”的現(xiàn)象。筆者認為,若要使這方面的研究真正體現(xiàn)出“宏觀”,就不能僅限于在“一個片區(qū)”內采取“一種措施”,應使用全局分析的方法,探究多種改善措施聯(lián)合作用的規(guī)律。
參考文獻
Ashok K. Sharma, David Pezzaniti, Baden Myers, et al. 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 An Investigation of Current Systems, Implementation Drivers, Community Perceptions and Potential to Supplement Urban Water Services[J]. Water 2016, issue 8, 272.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