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金邊皇家大學生物學系學生Oeum Kakada:
“雖然我沒經(jīng)歷過地震或是海嘯這么嚴重的自然災難,但在柬埔寨經(jīng)歷過水災。在(日本)東北大學通過紙牌游戲我學到了很多應對自然災害的逃生知識,這是我此行最大的收獲。”
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教養(yǎng)學部大三學生 Saito Ingrid Komaki:
“今天日本面臨的環(huán)境問題和挑戰(zhàn),在很多亞洲國家中也在發(fā)生。目前不論是哪個國家都還沒有能完全抵抗自然威力的科技手段或建筑,而且每一次人類對抗自然威力的嘗試都可能危及生物多樣性。因而,為了建設一個可持續(xù)的未來,我們必須攜手行動、共同珍惜我們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
越南河內國家大學商業(yè)管理系學生Pham Thi Thu Hang:
“探訪宮城縣地震災區(qū)、與海嘯幸存者交流,讓我思考最多的是,在應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時,自然本身應該成為我們考量的第一出發(fā)點,不應該再被人類的活動所主宰。我們應該從 人類中心論 轉變?yōu)?自然中心論 。”
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會計系學生Nur Athirah Binti Abd Manap:
“以往我們談論災后重建時總是想到錢、經(jīng)濟或是資助,可這次論壇讓我學到最多的卻是 如何回報自然 。不論是生蠔養(yǎng)殖場還是宮野森小學,他們教給我們的都是如何從生態(tài)重建中再生。這一點對我們的未來很重要。”
中國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經(jīng)濟所學生雷騏禎:
“很開心能有這次機會與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不同學科的伙伴們一起交流,短短的6天時間讓我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保護地球需要國際合作,需要每一個人的參與。在災難面前我們都是一家人。希望未來我們可以同心協(xié)力,建設更美好的地球。”
泰國朱拉隆功大學青年教師 Tawan Paphapote:
“與親歷東日本大地震、海嘯的學生代表一起植樹對我來說印象深刻。我們明白植樹的目的是什么,雖然我們一起種下了1500棵松樹,但還遠遠不夠,每年我們在泰國都會花很多時間去種樹。”
印度尼西亞大學人文科學學院學生Mariam:
“印尼也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嚴重的海嘯,很多人在那場災難中失去親人,失去了很多珍貴的記憶,所以我對東北大學的災后文檔保存與修復印象深刻。保護好這些資料也是保護多樣性的一個重要部分。”
韓國高麗大學機械工程系學生Kim Dong Hwan:
“在韓國也有很多水產養(yǎng)殖,包括生蠔和扇貝等等,但人們可能還沒有像仙臺這里這么直接感受到了生態(tài)再生所帶來的回饋,這是大自然教給我們的一課。”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wǎng)版權所有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17 WWW.22u.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