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郊外賜園十笏園的前世今生
慈濟寺廟門
十笏園又名“淑春園”,位于北京海淀,在鳴鶴園之南,是和珅的郊外賜園。據禮親王昭梿《嘯亭雜錄》記載,在乾嘉時期所有王公大臣的西郊花園中,十笏園被公認為第一名園。嘉慶四年(1799年)和珅論罪賜死,一共頒布了二十條大罪,其中第十三條即指責和珅修建花園時模仿圓明園的蓬島瑤臺,嚴重違反封建等級制度,所說正是這座十笏園。
十笏園的占地面積超過五百畝,在當時查抄和珅家產的清單上注明共有房屋1003間,游廊樓亭357間,規(guī)模幾乎可以與皇家園林相媲美。由于和珅的兒子豐紳殷德娶了乾隆帝的女兒和孝公主,嘉慶帝在抄沒這座花園后,將西半部分仍舊賜給公主和額駙居住,東半部分則改賜給乾隆帝的第十一子成親王永瑆。
至道光年間,此園被賜予睿親王仁壽,改稱“睿王園”,用滿語來稱呼,又叫“墨爾根園”。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lián)軍焚掠圓明園,睿王園也遭到了嚴重損毀,加之同治年間重修圓明園時,又拆運睿王園殘余的建筑木料,致其景色更加荒蕪。后來,睿親王的后代德七繼承了這座花園,因經濟拮據拆屋賣樹,甚至還在園中開辟耕地。民國初年(1912年),此園被轉售給軍閥陳樹藩,改稱“肄勤農園”。上世紀二十年代,司徒雷登購下廢園,將其作為燕京大學的建設用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這里成為北京大學校園的一部分,今天的未名湖一帶,就是昔日十笏園的舊址。
全園以分散的水系作為骨架,西部池岸曲折,水陸交錯;東部有一個大池,其中排列三座島嶼,形成“一池三山”之景,可能試圖模仿古代傳說中東海蓬萊、方丈、瀛洲“三大仙山”,與圓明園蓬島瑤臺的主題相一致。十笏園的水景變化多端,至今從遺跡上仍可辨別出各種水灣、曲溪、湖泊的形態(tài),進退開闔,手法高明。
園中主要院落位于中部偏南位置。湖中南側大島上建有一座慈濟寺小廟,民間稱“花神廟”,院落北側建了一座磚石結構的廟門,至今幸存。大池北側臨岸的地方建有一座石舫,上部的船艙已經毀失,只剩下一個石頭基座。未名湖的湖岸邊還保存有四扇石屏風,上雕兩副對聯(lián),一副為“畫舫平臨蘋岸闊,飛樓俯映柳陰多”,另一副為“夾鏡光澄風四面,垂虹影界水中央”。我推測這應該是石舫上的原構件,描寫的是周圍水面和岸上的旖旎風光。
當年和珅在園中建有一座富春樓,傳說樓里陳設著一座西洋進口的自鳴鐘,清晨鐘聲一響,在園內各處居住的姬妾紛紛起床梳妝。富春樓前面有兩塊巨大的湖石,一塊直立,一塊側臥,皆來自京西房山地區(qū),長度超過一丈,形態(tài)非常秀美。成親王永瑆讓石工在上面刻下“永通丈人”的名號,還請人為石頭畫圖留念。光緒年間重建頤和園時,曾將十笏園舊址上的一塊大石運到仁壽殿前陳列,或許就是當年的“永通丈人”之一。
十笏園舊址現在成為北京大學核心區(qū)燕園的所在地,湖岸邊修建了一些仿古風格的教學樓,延續(xù)了故園風光;東岸有一座模仿遼代佛塔式樣的博雅塔(水塔),與未名湖、圖書館合稱“一塔湖圖”(諧音“一塌糊涂”),堪稱北大的標志性景觀,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輯:崔京榮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jié),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qū)將打造濱水商業(yè)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qū)位于昌平區(qū)南邵鎮(zhèn),規(guī)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guī)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qū)控規(guī)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qū)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qū)、山水宜居典范城區(qū)、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qū)和智慧產研創(chuàng)新園區(qū)【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qū)(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