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人区无码乱码大片国产 ,撕开奶罩揉吃奶高潮av在线观看

99国产精品久久久蜜芽,中文字幕乱码亚洲精品一区,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精品

現代景觀設計學的特點及其教育
[日期:2007-10-12]  來源:《景觀設計:專業(yè)、學科與教育》  作者:   發(fā)表評論(0)打印



摘 要:沒有任何其他相關學科像景觀設計學那樣,需要運用如此廣泛的知識,所以景觀設計學必須保持它已經獲得的優(yōu)勢。詳細的景觀設計、新空間的營造、新景觀設計、對于富于特征的活生生的景觀素材的使用,以及自然環(huán)境保護、景觀生態(tài)學和區(qū)域景觀規(guī)劃都要求創(chuàng)造性和科學性的結合。作為景觀設計師,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從具體微觀的細節(jié)到甚至全球性的景觀過程之間,相比建筑師、藝術家、城市規(guī)劃師、生物學家、生態(tài)學家以及其他同行,在解決相似景觀問題時,能提出更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們工作中的例子源于“千層餅模式”,在最近的工作室項目中得以應用,將很好的說明這個問題。將它和教學過程聯系起來,又可以在如何培養(yǎng)景觀設計學生最典型最有用的基礎技能上,得到一些雖然小但重要的結論。
關鍵字:景觀設計學;教育

  1.引論

  景觀設計專業(yè)有著自己特殊的要求,設計師不僅要熟悉廣泛的自然科學知識,還要有藝術創(chuàng)造力。景觀設計專業(yè)涉及面極大,其科學和藝術的二元性都體現得十分突出。以大地藝術家自居的設計師們進行景觀藝術創(chuàng)作,其目的是表達他們對事物的理解,而非僅僅為了解決空間問題。另一方面,來自其他相關學科的同行或一些設計師們的工作,只能被稱作是市政工程師、生態(tài)學家、計算機科學家等等的工作。他們把問題的焦點放在自然過程上,保護自然環(huán)境卻忽視了去創(chuàng)造一個人們需要的新的有趣的空間。這兩種極端都是有問題的。他們太片面,囿于局部而忽視了事情的核心:作為重要基礎的自然科學知識和藝術創(chuàng)造力的結合。
  景觀設計是一個責任重大又有內在規(guī)律的專業(yè)。它要求我們在一定的社會條件要求下解決空間問題。那么應該如何準確的定義工作目標——針對具有典型特征和要求的景觀?什么特殊的知識可以把景觀設計與其他學科聯系起來?我們應該教學生什么基本技能從而使之專業(yè)地解決景觀問題?
為了找到這三個問題的答案,本文基于下面的前提:過去的30年中,在原來園林設計方法的基礎上,景觀設計已經發(fā)展了不同于其他相關學科的詳細的方法和技術。同時,景觀設計吸收了廣泛的知識,這是景觀綜合體、運動的自然和人文過程所要求的。我們的方法是確切的、清楚的、邏輯化的、易交流的,不僅便于和相關學科交流,還便于和公眾交流。景觀設計師創(chuàng)造新的景觀需要直覺的創(chuàng)造力和系統(tǒng)的分析方法相結合。

  2.方法

  2.1 什么是景觀設計?

  關于景觀設計的系統(tǒng)的分析和細致正確的定義是不大可能找到的。最好的辦法是比較一下不同國家、不同語言對于景觀設計的不同定義。但是我們沒有這些,所以歐洲國家應該商議得出一個滿意的定義。盡管ELCER(2000)包含不少關于景觀的確定的、有價值的信息,但是幾乎忽略了景觀設計(根本沒提到)。講到教育這個詞的時候甚至沒有提到景觀設計這個專業(yè)。對景觀規(guī)劃的定義也好不到哪兒去:“景觀規(guī)劃”是為滿足人們需求建設新景觀的研究、設計、建設的過程。它包括制訂合適的規(guī)劃項目,尤其在那些被強烈改變或毀壞的地區(qū)(例如郊區(qū)、近城市區(qū)、工業(yè)區(qū)、海岸地區(qū))。這種規(guī)劃項目的目的在于根本性的重建被破壞的景觀。慶幸的是,ECLAS委員會對此問題已提出異議。關于新定義的提議和對景觀設計的特別介紹將推動ECLAS的發(fā)展。
  接著引論里提到的兩種極端情況說下去,本文更應該找到一些關鍵詞、術語、成果,然后找到一個清晰的方法,以區(qū)別景觀設計與其他專業(yè),而不是試圖澄清存在或不存在的定義。
  一個景觀設計師,接受從景觀規(guī)劃和生態(tài)到景觀設計技術的教育和訓練,可以根據我們采取的行動,采用的尺度以及最終期待的成果,從不同的專業(yè)分支的方面思考問題,如表1。
  顯然,一個受到良好教育的景觀設計師必須掌握各種不同的知識。我們所使用的基本的方法,一方面是很強的圖解表達能力、藝術直覺和創(chuàng)造力,另一方面是科學、系統(tǒng)的分析思考。下面將給出一個典型的例子,介紹從相關學科而來直接用于景觀設計的方法。所選例子和所用術語均屬個人性的,可以延伸或修改。

  2.2 景觀繪畫中的創(chuàng)造力

  景觀設計的基本表達方式和建筑一樣,是繪畫。過去園林藝術和建筑是平行發(fā)展的;建筑師、園林師和后來的景觀設計師們利用繪畫以表達園林的未來面貌。圖解展示和繪畫在景觀設計中的運用發(fā)展到一個很高的水平。規(guī)劃設計看起來像一幅畫,而且常常由當時的著名畫家為新花園做插圖。景觀繪畫因此先于園林藝術和景觀設計發(fā)展了起來,所以現在從美術意義上的景觀繪畫中開始探索富于創(chuàng)造力的途徑就很重要。要比較繪畫和景觀設計繪圖的區(qū)別,首先要了解一下繪畫的過程。畫家畫畫的時候,保持在一個相對私密的狀態(tài),繪畫的過程對觀眾來說并不重要,惟一重要的是畫本身。因此,藝術家往往不遺余力的解釋他的靈感,他的思考。美術學院的教育過程對于理解景觀繪畫來說很有趣。當僅僅臨摹教師的作品是不夠的,教師就要構建他們的藝術理論框架,增加新的教育手段。藝術表現的方法、直覺、靈感和創(chuàng)造力都是非常個人的東西,本質上來講是無法教的,教師只能著力介紹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教會畫家如何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也就是畫家、藝術家使用材料的技術、透視法、幾何學,但是創(chuàng)造力仍然是每個藝術家自身的問題。
  景觀設計師像畫家畫畫一樣進行繪圖嗎?有些人足以畫出很漂亮的風景畫,但是對于現實世界———景觀的描述和展示不是我們的任務。景觀設計中的繪畫是為了表現分析過程的特征。景觀是我們工作的目標,景觀繪畫是為了理解景觀并且客觀地展現。并不牽扯表現方式、感情、情緒(像藝術家一樣),重要的是景觀的結構和特征。不是一種自然主義的方法而是有所偏重的分析模式。在景觀繪畫中,各種景觀被分離開來,景觀元素被清楚地分類。這與建筑繪畫是很相似的,建筑繪畫由各種建筑元素、建筑標準圖示和為了便于從實地考察回到工作室工作的附加說明組成,然后闡釋現狀以利用現狀進行設計創(chuàng)造(圖1)。

  圖1 在上圖中,畫圖教學的過程中,用到景觀元素的分析提取,讀出物體或景觀的現存形式、形狀、肌理等,并且在以后創(chuàng)造性的設計中被用到:上圖是由盧布爾亞那大學Alojzij Drasler教授為一年級“景觀素描”課程設計的繪畫教學方法的例子

  景觀繪畫比建筑繪畫更具分析性。主要是因為我們試圖利用景觀結構從初步繪畫中深入得到新的設計,這其中關系到很多科學道理。我們可以通過強調地質———構造標記來表示、歸納地質方面的信息。我們還可以表示地形特征:邊界、廊道、線路、山峰、峽谷、水池、堤岸等各種特征元素可以清晰的表示在景觀繪畫中。土壤信息可以用橫截面或者透明的土壤圖層疊加上去。植被是繪畫中另一組較大的元素。繪畫中的創(chuàng)造性不像分析性那么重要,后者對于通過繪畫了解盡可能多的景觀信息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圖2)。

  圖2 學生野外實習繪畫很清楚簡潔地展現了景觀及其構成———地形和植被。附加地點和其他空間特點的說明(來自學校存檔)

2.3 設計過程

  建筑設計方法比景觀設計早,在景觀設計的領域,景觀設計師與建筑設計師的工作方法很相似。在Rowe(1992)的以“設計思維”為文章目的的論文中,理論性地詳細闡述了建筑設計的過程。Rowe(1992)用非常典型的建筑學方法,解釋了建筑師和設計師如何操作和設計。他的理論有三個特征。第一是試圖解釋設計的過程、程序或思考方法,就像他稱為“設計思維”的。這些方面與景觀設計師比,大體是一樣的。第二是拿不同項目舉例說明使用的建筑繪畫。設計理念成形以及轉移到紙上的方法,對所有設計師來說是相同的。這是實際設計思考的過程,只不過用設計師手中的鉛筆表現出來。靈感的浮現,必須用客觀的繪畫來捕捉,比如圖、表格、平面設計、橫斷面、透視圖等。在設計過程最初,繪畫是非常個人化的,后來隨著標準的繪圖元素的使用,建筑繪畫變的越來越具有可讀性。這也是Robbins(1994)主張的,他通過采訪調查、現實項目以及世界著名建筑師如Silvetti、Piano、Rogers、Moneo等的繪畫來說明他的想法。建筑設計師的首要分析步驟并不是系統(tǒng)的分析工作而實際是創(chuàng)造性的找尋設計理念。接著通過更多詳細具體的繪圖來表示建設項目的技術要求。建筑師的工作成果是一個關于如何建造某建筑的詳細技術設計,這與很多景觀設計項目是一致的(圖3)。

  圖3 建筑畫的兩個例子:初期創(chuàng)造性的圖表和最終詳細工程圖。左圖是Foster 展示的Stansted機場基本設計理念的草圖,右圖是這個機場的詳細技術圖。(Robbins,1994,pp.90 and 98)

  Rowe(1992)系統(tǒng)地說明了建筑和很難解說的城市設計的設計過程。其實是建筑師使用的各種技巧的集合。還有很多建筑形式和構圖的例子。在文章的第三部分,他解釋了建筑位置的種種相互關系以及其中的含義。Rowe工作的主要部分是他用建筑師及其工作去解釋設計過程的建筑理論。他書中對于本論文最重要的部分是,他提到模型的概念,談及Steinitz1990年的工作。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使我們從建筑領域轉移到空間和景觀設計,從創(chuàng)造性的部分轉移到系統(tǒng)性、分析性的設計過程�?臻g建模使我們將思維轉換到景觀設計,成為現代景觀設計的核心。
  第一個簡單的空間建模是由Manning做的,后來又由McHarg(1969)精細制作。分析抽取景觀信息從而提取主題數據層的做法是一個創(chuàng)新,不僅僅作為分析過程的一部分,而且是將新層疊合從而得到新的景觀的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階段。用手繪圖紙并層層合并、疊加仍然是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正如圖4所顯示的,它表明了景觀的一種科學特征。

  圖4 McHarg的開創(chuàng)性工作建立的模型,上部分,復雜的景觀綜合體, 下部分,詳細分析的各個數據層(McHarg,1969,pp.60 and 36)

  簡單的多層數據的建模,需要更加復雜精細的計算機模型,在哈佛由Steinitz和他的同事們開發(fā)出來。這對于景觀設計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種“千層餅模式”已經成為所有景觀分析的基礎�,F在看來,疊加方法是不言而喻的,但在McHarg(1969)的那個時候,的確是對景觀設計的一個創(chuàng)新。在這點上,從園林藝術真正明確的發(fā)展到現代景觀設計和創(chuàng)造性設計,也完全是靠科學分析的途徑。在景觀設計中發(fā)展出的新的分支———景觀規(guī)劃,新的框架和多專業(yè)之間的景觀設計師工作需要遵循的基礎已經確定。這個分析過程不但是解決一切景觀規(guī)劃問題的第一階段,也常常在景觀設計中是與創(chuàng)造性工作平行的一個階段。同時進行這樣兩個步驟成為現代景觀設計的一個特點。設計過程的步驟成為:理解和明確解決問題的目標;對景觀的分析闡述;現狀景觀評價以及提議的改變措施可能帶來的影響(通過了解未來土地利用);創(chuàng)造性設計和新景觀的提出。
  Marusic(1986)用了一個圖表(見圖5)來表示這種景觀設計過程的特點,就像設計師的直覺創(chuàng)造和確切的運算法則之間的互動,是啟發(fā)式的方法和系統(tǒng)分析方法的結合。他對設計程序的解釋包括用各種數據解釋空間信息、空間現狀的評價,所有這些都是在建模過程中完成的(Marusic,1999,p.61)。
說到景觀設計中的建模,必須回到文章前面提到的Steinitz(1990)的工作。經過20多年使用各種模型,Steinitz(1990)于80年代末提出了一個“景觀設計師及其他設計專業(yè)教育的可應用理論框架”(Steinitz,1990),目的是為了說明設計師應當遵循的景觀設計過程的主要階段(不一定確切的像Steinitz所介紹的一樣,而指系統(tǒng)方法)。這個圖表比1970年代的要精細的多,并且結合了設計過程的所有程序,如圖6所示。

  圖5 景觀規(guī)劃師——專家進行空間分析,從空間信息的傳送開始, 接著進行評價,模擬未來發(fā)展,最后得到土地利用圖
  圖6 Steinitz的框架由6個模塊組成。每個模塊包涵解答左邊問題的不同方法。結果用地圖、圖表等等,可以多樣化。這個框架的靈活性、彈性很重要。每一步都可以重復,這個過程可以運行若干次直到找到最后的結論。(圖表來自Steinitz的景觀規(guī)劃原理與方法課程的教科書(未出版), 但是在一些場合已經發(fā)表或者經修改發(fā)表)

  Steinitz是從實踐中發(fā)展出這個框架,并且運用在教學中。為了測試這個圖表,盧布爾亞那大學景觀設計教程中的高年級同學基于Steinitz模型進行景觀設計。結果如人所愿,學生一旦理解這個圖表,他們可以發(fā)展自己的系統(tǒng)方法、實現他們自己的模型,而不是硬生生的套進Steinitz的模型。當然他們覺得用Steinitz的模型去解釋他們的項目很得心應手(圖7)。
  加拿大大學景觀研究的中心,在多倫多大學,在Steinitz的啟發(fā)下,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Wright(1993)重畫了Steinitz的圖表,形成他個人的、特定版本的框架。Wright(1993),Kesik(1996)and Hoinkes(2000)為發(fā)展“文獻、已獲得信息和本領域的知識傳遞的技術”提出了一個知識繪圖(knowledge.mapping)的概念。Kesik(1996)繼續(xù)深入地為此工作,Hoinkes(2000)則研究圖表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調查圖表最常用的圖形元素和關鍵詞。他用他的研究成果做了一個制作復雜圖表——三維圖表的程序。這項工作和這個網站目前仍在建設中。加拿大把這個網站對所有人都開放,可以上傳自己的研究結果,可以參加知識繪圖的對話。在尋找合適的模型的同時,從心理學、人工智能以及計算機科學等領域會對之產生很大的影響。不過,最終的結果還是從圖表而來。這明顯的說明,對景觀設計來說,圖表的圖形化表示是最好的。我們的工作過程以及完成最終成果,都需要用圖表、圖畫和盡可能少的文字,僅僅需要關鍵詞。我們試圖學著展示我們的想法,以獲得盡可能好的設計,而不是去了解人們理解了什么。通常我們需要學習一些相關專業(yè)的技能,比如圖形設計、建筑、視覺藝術、計算機設計、造型原理等,但我們總是將這些技能變得適合本專業(yè)使用,這些知識的綜合形成了景觀設計的跨學科特點。如圖8。

  圖7 Steinitz的框架用來解釋學生們所做的各種景觀設計項目的步驟。一個圖表完全可以說明學校做的一個城市小花園項目的模型。資料來源:景觀設計工作室Landscape Design Studio-studio works,1998/1999
  圖8 knowledge mapping網站上展示的學生作品。

  2.4 兩重性的圖解表達

  前面提到的景觀設計的兩重性———科學性和創(chuàng)造性———用圖解方法以及最后的結果———最后成圖來表示。各種各樣的圖表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經常用以表示項目的不同階段,是表達設計過程的最好工具。圖表也用來和設計團隊的成員、客戶討論問題,并且可以保存下來作為最終成果的一部分。在景觀規(guī)劃中,比如一些有特色的模型,常常比最終的成果更重要。景觀規(guī)劃師們建立復雜的空間仿真模型,模型的結果可以隨著不同的變動因素而變化�;蛘哒f,輸入模型的參數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比最后的統(tǒng)計地圖更重要。設計過程很清楚的,模型參數和它們之間的關系可以隨時控制改變、修改、改換、更新;這樣的過程可以隨意重復,得到簡單清晰的結論。這種“玻璃盒子”模型需要精心設計,模型的狀態(tài)和表示景觀規(guī)劃特點的結果要展示出來。
  另外,考慮到景觀的連續(xù)性和不斷變化的特點,我們的模型必須包涵一定的“時間相關變化”。模型不是用動畫展示空間變化,而是通過改變參數,得到新的空間狀態(tài)。例如:假設某種植物在未來會增長,可以增加數目和地域。模型改變,并且展示新的成果圖。盡管決策者們不喜歡這么復雜的模型,他們也要考慮不同的選擇以作出最好的解決方案。如果問題沒有充分的展示,只有一個選擇的話容易讓人誤解。設計過程的最后結果———多個可選擇的土地利用方案將被展示,并且在社會各界(當地社區(qū)、市政當局等)進行商議,將產生一個最終結果,得到在相應的政治和社會條件下最合適的選擇,而不是在于景觀設計專業(yè)人員的喜好。因此,景觀設計者的工作是復雜綜合的,但是為了便于理解和清楚的展示,常常借助于各種圖表和圖畫。這種設計成果的形式在教學過程中也是非常有用的。如果客戶(比如一個議會代表)可以理解模型和最終結果(各種形式的),那么對于景觀設計專業(yè)的學生來說也會是很簡單的(圖9)。

  圖9 “持續(xù)的城市景觀分析”圖表展示了10個時期的同樣地方的城市景觀。通過地圖疊加可以看到空間變化的情況

  過程圖表表示了我們在景觀設計中使用的合適的方法,而由于他們的動態(tài)性,又可以展示變化著的景觀自然過程。景觀是活著的,這是需要景觀設計師理解和細心維護的概念。自然過程需要在我們最終的圖畫、地圖、規(guī)劃中展示。哪怕是一個種植規(guī)劃,比如包括時間變化的植物生長過程,盡管只是作為植被狀況最終展示的一個階段。最終的地圖將展示我們的目標物———植物的最佳大小和健康狀況。景觀設計師了解植物的特性,從而使之與其他目標物保持在合適的距離。還要考慮植物的侵略性,比如在一種花卉中培植合適的植物種類。植物生長隨季節(jié)變化,在種植規(guī)劃中處理這個問題是一個重要的挑戰(zhàn)。維護的方便性也要考慮。比如種植圖顯示的整齊的形式,在若干季后,將需要嚴格的維護。所有上述這些,對于景觀設計師來說是很普通的,通常不看作特殊的成果。對符合我們想法的園藝師和景觀公司來說也是這樣。我們都是考慮到綠色空間發(fā)展的自然過程的特征。另一方面,建筑師在得到最終成果的時候不需要考慮時間變化的影響。建筑計劃實現需要時間,但是當建筑落成,就無法改變。當然,是指在建筑材料的壽命內,但是建筑的維護工作遠沒有景觀中的項目那么頻繁和重要。植物種植以后,往往只有2~5年的時間可供人們欣賞景觀,而多于20年的時間樹才會完全長成(圖10和圖11)。

  圖10 學生報紙上招貼了一個表示景觀設計技術的招貼畫。目的是為了告訴新生這個專業(yè)的特點。有趣的是學生們強調了專業(yè)的創(chuàng)造性而不是系統(tǒng)分析性。他們展示了從設計項目的不同階段,最初的景觀素描(草圖),設計思想的發(fā)展以及最后的成果(同時有三維展示)(Casopis,2000)
  圖11 一個森林墓地的設計對于解釋什么是景觀設計是一個最好的例子。這個原70cm×100cm大的圖,展示了不僅用于景觀分析階段同時也用于創(chuàng)造性設計過程的景觀分層的方法。等高線、植被、交通布置、概念圖和最終結果都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展示出來,然而在這創(chuàng)造力背后有4年的知識積累。坡度要仔細的度量以為墓穴選擇合適的地點,土壤也要分析,植被的現狀要評價,等等。資料來源:開放空間設計工作室Open Space Design Studio.studio works

3.結論

  景觀設計學的一個優(yōu)點就是可以從比其他任何學科更廣闊的視野范圍來解決問題。因此,景觀設計師需要掌握不同的工作方法和技術。簡單地說,我們需要通過景觀設計分析得到最佳設計結果的創(chuàng)造性,并且可以用合適的圖解手段展示設計方案。要在教學過程中囊括這些需要掌握的要素,學�?颇勘仨毎褎�(chuàng)造性與自然科學靈活地結合起來。不需要有專門的方法去教設計。好的專業(yè)設計,必須與其他相關專業(yè),與公眾及當政者交流。因此,專業(yè)項目必須包括圖表和清晰的圖解,景觀設計專業(yè)的學生可以借鑒以找到他們自己的方法。加上豐富的自然科學的知識,比如土壤學、植物學、生態(tài)學和其他相關學科,學生們就有能力解決復雜的空間問題。
  主要的問題在于如何順應專業(yè)面向很多專門分支的發(fā)展,而又在同時使之成為一個整體以適應景觀設計的普通教育?學校一旦將專業(yè)專門化,會使學科發(fā)展狹窄,喪失景觀設計的核心。一些項目轉為用空間、區(qū)域規(guī)劃、生態(tài)和自然保護的方法,另一方面,一些項目則依照建筑項目的方法,只在工作室做設計。一些項目運用高超洗練的技巧設計景觀的美感,學生作出很優(yōu)秀的大地藝術,卻不能稱之為景觀設計,因為創(chuàng)造者并不了解空間及周圍發(fā)生的過程。
  也許有人會說專業(yè)區(qū)分開的景觀設計,可以與我們面對的要解決的問題相適應。這也是我們專業(yè)成長發(fā)展的路子。我個人的意見是,在過去30多年明確起來的景觀設計的中心,應該保持一致而在這個基礎上加上各種專業(yè)專門的知識。
  這可以通過景觀設計教育的適當建構來實現。將來需要討論的問題主要有:
 �。�1)常識性知識——相關學科(自然科學和藝術)和景觀設計的基本方法,在大學本科階段教學;
 �。�2)景觀規(guī)劃設計方法的教學,在大學本科末,延伸到研究生或碩士初期;
 �。�3)碩士期間需要聯系實際的項目實踐,在實習老師的指導下學習;
 �。�4)在取得景觀設計碩士學位(普通)后,景觀設計師在他專業(yè)領域進行2年的專門化學習(與醫(yī)學院校的教育模式和后期醫(yī)師的專門培養(yǎng)相似)。

參考文獻
1 Casopis.K A.2000Vol.1.ELASA Slovenia BF.Ljubljana.European Landscape Convention and Explanatory Report:T.LAND(2000)6.Council of Europe,Document by the Secretary General established by the General Directorate Education.Culture,Sport and Youth.and Environment.July Strasbourg,2000
2 Gazvoda.D.Persistent Urban Landscapes,A Case Studyjubljana,Slovenia(Doctoral thesis).Harvard University GSD.Cambridge,1996
3 Hoinkes.R.Visualizing Design Processes:Structures for Representation.Communication and Computaˉtion.Website:http://www.clr.toronto.edu/PEOPLE/RODNEY/thesis1e.html,2000
4 Kesik.T.Knowledge Mapping.Website:http://www.ryerson.ca/bsc/kmapmain.html,1996
5 Maru⒓ic.J.Podatkovne osnove za na crtovanje odprtega prostora.In:Baze podatkov in njih metode uporabe za urejanje prostora.ZDVS.ZGS.Maribor,1986
6 Maru⒓ic,J.Okoljevarstvene presoje v okviru prostorskega na ctovanja na ravni ob ine2.zvezek:Modeli v prostorskem na ctovanju.BF.Ljubljana,1999
7 McHarg I.L.Design With Nature.NHP.New York,1969
8 Robbins E.Why Architects Draw.MIT Press.Cambridge,19949 Rowe P.Design Thinking.MIT Press,Cambridge,1992
10 Steinitz C.Framework for theory applicable to the educ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s(and other environmental design professionals).Landscape J,1990,9(2):136~143
11 Wright R M.An Approach to Knowledge Acquisition,Transfer and Application in Landscape Architecˉture.Website:http://www.clr.toronto.edu/PAPERS/kmap.html,1993

作者單位
Davorin Gozvada,斯洛文尼亞盧布爾亞那大學

編輯:admin | 閱讀:
【 已有(0)位網友發(fā)表了看法  點擊查看
有關 的新聞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 請尊重網上道德,遵守各項有關法律法規(guī)
  • 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導致的法律責任
  • 本站有權保留或刪除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評論即表明您已閱讀并接受上述條款
最新推薦
企業(yè)服務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