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guī)劃-規(guī)劃設計頻道 → 理論探索—規(guī)劃設計頻道 | www.22u.com.cn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2010上海世博公園景觀設計研究
3. "水、林、丘、橋"多系統交織的新景觀格局 世博公園基本結構以灘的形成及扇骨狀均勻分布于基地的喬木林為主體結構,以地形的山脊形成的步道為主要交通主框架,貫穿水、林、丘、橋等主要景觀元素,在其沿線組織出不同的生態(tài)景觀,在水與林的相互交叉、丘與橋的相互交織中,形成了世博公園的整體格局。 ![]() 圖 15 世博公園水景 3.1 人工水體與公園基地的契合 公園中的人工水體通過"水沖刷"狀的流線自然打破各個幾何構圖單元,以"引水入林"的手法將水系以仿自然的現代構圖引入景觀林地,整個水系呈樹枝狀沿江延展于整個基地,與公園大的基底背景完全地契合到一起。 水系分為兩大部分,西段為自然的濕地水系,朝東部延伸時逐漸轉變?yōu)橛驳兹斯\水景觀,其水面積在會間利用特 殊的設計手法減少水面,可滿足功能上的灌溉、降溫、戲水等,并將水灘作為其重要的景觀亮點處理,在水渠與游路交叉處,點睛地做出特色景點設計及大面積的活動停留空間,沿水的走向利用人工造霧的方法還設置了謎離的霧景。 3.2 線性林地與江面景觀的滲透 在喬木的骨架設計中,我們通過對風向、遮蔭及視線等因素的綜合考慮以人工的植栽方式創(chuàng)造較為現代的栽植藝術,以折扇骨架為創(chuàng)作原型,均勻的在基地中布置整齊的南北向條狀林地。這樣處理可以在創(chuàng)造沿江序列性植物景觀的同時有利于江面視線的滲透,起到引導視線,將江面之景引入園內的作用。 ![]() 圖 16 世博公園江景引導 3.3 山丘地形與公園氣氛的營造 在引入人工水體的同時,在綜合分析基地的視線、日照、風向等的因素后,從基地 的東西兩端向中部堆土造山,在中部進行扭轉造成高潮,結合公共演藝中心縮小土方量,使公園地型有丘陵起伏之勢。強調山環(huán)水、水繞山,讓其互相交融、依存,同時水體的引入能部分解決世博會間的降溫散熱功能。 3.4 構筑形體與自然景觀的融合 我們對建筑布局進行了大膽的特色化處理,將建筑進行"隱藏"。建筑體形盡量選用曲面柔和地造型,利用與地形的連接及屋頂覆土將建筑的體量弱化,利用上人覆土屋頂的起伏設置屋頂花園,將建筑與景觀融為一體。 ![]() 圖 18 世博公園塔吊 4. 實施亮點 4.1 防汛墻體的隱藏 將千年防汛墻后移,沿黃埔江分級設置防汛,結合地形掩藏,使整個公園真正的與黃埔江融合,在滿足防洪要求下對江面的親水空間進行退讓, 4.2 植物設計的創(chuàng)新 創(chuàng)造獨特的風景色葉林帶,成幾何條狀均衡的分布在基地內,風景林樹種的選擇具有較高的觀賞性和季相變化。結合灘的設計概念,創(chuàng)造最新的地被植物"混播"方式結合上海的本土植物和"花境"的方法,布置褪暈的底層地被植物系統,創(chuàng)造色彩斑斕的底層植被景觀。 4.3 歷史文化的保留 結合現狀保留建筑體現濱水工業(yè)文化,傳承歷史、展時代風貌、融合地域文化。尊重歷史文化、地域文化,充分挖掘基地濱水工業(yè)的文化特色。 ![]() 圖 17 世博公園實景 5. 結語 2010年上海世博公園景觀設計與實施是一個充滿了挑戰(zhàn)和創(chuàng)意的過程,通過對世博會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系統演繹,引入綠色城市的設計理念,探索了一種景觀與現代城市發(fā)展命題結合的方式;將場地的自然特征(氣候、地理)和城市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歸納和文化演繹,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景觀結構,實現了世界品味和中國韻味的結合,世博公園的地域文化特征獲得了準確的表達;景觀設計很好的與世博會的功能需求以及城市對場地的功能定位銜接,形成了具有世博特征和中國特色的景觀格局,并且在實施過程中與業(yè)主單位緊密合作,綜合解決了諸多重大問題。 世博公園景觀設計帶給我們的啟示是:當代中國城市的發(fā)展給景觀設計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同時也提出了諸多跨域傳統領域的復雜性問題,景觀設計必須積極的面對這些挑戰(zhàn),以不斷創(chuàng)新的理念和拓展的視野,才能因應這種變化和挑戰(zhàn)。
編輯:royal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yè)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