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大城市應有更高的災害承載能力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城市治水與城市發(fā)展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
2009年,廣州遭遇暴雨,全市內澇嚴重。事后,廣州市投入9億元加以治理。然而,第二年的暴雨證明,雖然一些老的易澇點情況有所改善,但是又暴露出許多新的易澇點。
同樣的事也發(fā)生在了北京。2011年6月23日,多年不遇的暴雨除了給北京市基礎設施體系帶來了巨大沖擊,城市中心CBD的白領們更是統(tǒng)一將微博簽名改為了"歡迎來北京看海"。今年的"7·21"暴雨,全市受災人口160.2萬人,直接經濟損失116.4億元。
中國城市化程度最高、基礎設施條件最好的城市群連續(xù)暴露出的城市型水災之困,不得不引起人們的警覺,大城市的承載能力也成為關注和探討的熱點。
脆弱的現(xiàn)代城市
"北京的城市防洪排水標準全國領先。"在7月25日晚間九點北京市召開的"7·21"事件新聞發(fā)布會上,防汛抗旱指揮部副指揮、新聞發(fā)言人潘安君表示。
事實也確實如此。據了解,北京市東、西護城河、天安門廣場、奧林匹克中心等地區(qū)排水標準為五到十年一遇,前三門大街等區(qū)域是3到5年一遇,城市主干路、環(huán)路、高速路、CBD、中關村等區(qū)域都是3年一遇,均高于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所規(guī)定的相關標準:一般地區(qū)1到3年一遇,重要地區(qū)3到5年一遇。
然而,這一切卻沒能阻止災害的發(fā)生。
北京的城市排水河道大致由四大水系組成,中關村地區(qū)排往北邊的清河。酒仙橋、東壩附近的雨水走壩河。二環(huán)以里的水走通惠河水系,還有涼水河。這4大水系的河道,基本按20年一遇的排澇標準修建。
中國水科院防洪抗旱減災研究所副所長向立云介紹:"河道的排澇標準和城市面上的排水標準有所區(qū)別。20年一遇的城市河道排澇標準,意味著能夠將20年一遇降水形成的徑流約束在河道內排往下游,不至于溢出兩岸。而城市地面的排水標準則是指在地面不積水的條件下,單位時間所能排除的降雨量。例如,一年一遇的標準為遇36毫米/小時的降雨量地面基本不積水。"
河道與城市排水管網是連通的,就像中學物理課本中所介紹的連通管,向立云解釋,水量超過河道排澇能力,河道就很難承受,即使不超過,如果城市排水造成河道水位高于城市的某些地面或道路,水壓也會使河水通過低洼處的下水管網倒灌噴出,而這也是有些立交橋等低洼處大量積水而排不掉的主要原因。
地下建筑進水,停車場變成"水庫",新建小區(qū)成了水塘,地鐵被迫停運,交通陷入癱瘓等等,極端天氣下,城市型水災以各種方式展示著其巨大的破壞力。
城市的發(fā)展,帶來資源的集聚,人口密度及資產密度快速增加,大量農田及本不適合建城的低洼地帶也在轉眼間變成了新城區(qū)、開發(fā)區(qū)。在向立云看來,現(xiàn)代城市面對暴雨時顯得更加脆弱。即使諸如水、電、氣、交通、網絡等城市"生命線系統(tǒng)"的局部出現(xiàn)問題,城市的運轉及經濟社會活動都會帶來極大的阻塞,甚至波及與之關聯(lián)的其他城市,城市型水災所帶來的間接影響和衍生災害遠大于淹沒區(qū)的直接損失。
治水模式亟須改變
"河道就這么寬,行洪能力也就這么大,短期內想大幅度提高河道排澇標準可謂舉步維艱。"向立云說,縱觀北京的四大水系,要么借天津入海,要么路過河北,數(shù)百公里的河道,只是加寬或挖深北京一段的河道,整體上并無益于問題的解決,相反帶給下游城市更大的行洪壓力。
北京市屬于缺水性城市,北京的地下水層可以吸納大量的雨水。遺憾的是,一方面,城市的發(fā)展使得許多城市外圍的行洪河道大量消失,或者轉為城市內部排水溝渠,增加了防洪負擔。另一方面,鋼筋水泥覆蓋下的城市,使得地表徑流劇增,有限的下水道無法及時將雨水排空。
以北京的綠化地為例,一般來說,通過土壤,大約有20%~30%的雨水能夠補充為城市地下水。然而,現(xiàn)在草地大多高于周邊路面,降雨時,一旦土壤含水量飽和,便會形成地表徑流,泥水俱下,流向路面或下水道,增加排水負擔,淤積管道或河道。"如果將其改造為比周邊地面低20厘米,則可完全消化掉'7·21'大雨時降到綠化地上大約170毫米雨量,甚至還可以吸納周邊地面的部分降雨量。"向立云說。
而這也反映了國際上吸收城市型水災教訓后,產生的水災治理模式改變。
傳統(tǒng)的治理模式,首先從城市排水系統(tǒng)著手,不斷加粗排水管網的直徑,典型特征便是"拉鏈路"的不斷產生,以求盡快將水排至河道。然而,學者發(fā)現(xiàn),河道水位上升會使排水管網受到頂托,甚至倒灌,于是理念發(fā)生改變,轉而采取各種雨水蓄滯的措施,如修建儲水池、雨水調節(jié)池等等。不過,因為高昂的成本和雨水利用率過低,這樣的試點在全國也不過屈指可數(shù)的幾個小區(qū),并未得到推廣。最終,治理的觀念轉為尋求"蓄排兼籌",利用各種雨水滲透技術,并盡可能使雨水下滲,回補地下水,實現(xiàn)雨洪資源化,達到水資源的生態(tài)平衡。
理念的轉變,預示著城市型水災治理模式的不斷前進。不過,在向立云看來,城市型水災的治理是多方并進、共同努力的結果。城市排水管網改進,河道清淤,修建各類蓄水池、路邊滲水溝,推廣雨水滲透技術等等,都值得城市決策者因地制宜地開展。
健全洪澇風險管理制度
1998年發(fā)生在長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直接促成了《防洪法》的出臺。并在其中第33條要求,評價洪水對建設項目的影響和建設項目對防洪的影響。
"盡管中央多次強調洪水影響評價制度的重要性。然而,截至目前,洪水影響評價制度執(zhí)行得并不太好。"向立云說,針對城市的建設項目,特別是"生命線系統(tǒng)"開展洪水影響評價十分必要,可以預先了解內澇對建設項目的影響和建設項目對排澇的影響,從而改變某些不合理的設計,例如減少下潛式立交道路,在下潛式立交橋處設置地下蓄水池,減輕內澇影響等。
另一種行之有效的城市洪澇風險管理制度則是,強制規(guī)定任何開發(fā)建設項目不得增加流出建設區(qū)的地表徑流,就地消化雨水,從而避免增加其他地區(qū)的內澇風險或排水系統(tǒng)的排澇負擔。
據了解,在美國、日本等發(fā)達國家,這樣的信息發(fā)布系統(tǒng)已經非常成熟。每當災害來臨,美國國家應急管理事務署便會按照相關條例規(guī)定,預先開展各種量級降雨的洪水或內澇風險分析,推測洪水淹沒區(qū)或內澇積水點的分布及淹沒水深,哪些地區(qū)的人員應該疏散。市民也根據災害風險評估,選擇性購買相關保險,以保證生命財產安全。
今年2月發(fā)布的《北京市"十二五"水資源保護及利用規(guī)劃》提出,到2015年,北京市將建成89個地下蓄水池,解決下凹式立交橋排水問題。向立云說,城市型水災防治還是應當以科學的態(tài)度、嚴謹?shù)某绦?、全面的考量,分期分步驟有計劃進行。"好了傷疤忘了疼"要避免,"應急性投資"更要不得,無論是89個蓄水池,還是64個易澇點的治理,都建議政府部門組織相關跨學科專家到現(xiàn)場勘探,根據測量的數(shù)據進行診斷,有針對性地科學實施整改方案。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中規(guī)院總規(guī)劃師建言成都公園城市
9月27日,2019公園城市建設研討會在成都舉行。14名公園城市規(guī)劃、風景園林、生態(tài)建設等國內外知名專家齊聚成都,共商公園城市的發(fā)展。【詳細】
2018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將在杭州召開
記者從2018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新聞發(fā)布會上獲悉,作為我國城市規(guī)劃領域水準最高、參與度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年度學術盛會,2018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將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舉辦。這是繼首屆年會在杭州舉辦后,時隔18年再【詳細】
地方品質在城市規(guī)劃發(fā)展中至關重要
2018年10月20日,【詳細】
廣州:在城市規(guī)劃建設管理上出新出彩
10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永慶坊沿街察看舊城改造、歷史文化建筑修繕保護情況,走進粵劇藝術博物館,同粵劇票友親切交談,希望他們把粵劇傳承好發(fā)揚好。習近平總書記聽取了廣州市城市規(guī)劃建設管理工作匯報。他指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