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藝術長廊:廣東僑鄉(xiāng)開平華僑建筑
立園呈現出一種獨特的建筑藝術之美。 蘇云峰 攝
遍布廣東省江門市僑鄉(xiāng)開平的1833座碉樓,千姿百態(tài),異彩紛呈,被譽為“令人震撼的建筑藝術長廊”。開平碉樓集居住、防御外敵功能于一身,建造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明朝中后期,后隨華僑的產生和發(fā)展而鼎盛于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如今,開平市內碉樓星羅棋布,千樓千面,其中以自力村、立園、馬降龍碉樓群等為典型。申遺成功十周年之際,讓我們再次走近它們,領略華僑文化的典范之作。
自力村
民國時期開平僑鄉(xiāng)風貌代表
自力村是開平市興建碉樓最多的一個行政村,也是“開平碉樓與村落”的四大遺產地之一,村內共有碉樓9座,居廬6座。
該村由安和里、合安里、永安里三條小村莊組成。上世紀50年代初,這三條村莊與附近三條村分別被編成兩個行政村,命名為“自力”和“更生”,自力村之名沿用至今。自力村中建筑與周邊農耕環(huán)境融為一體,堪稱民國時期開平僑鄉(xiāng)風貌的代表。
據了解,自力村是方姓家族村落,祖先來自河南固始縣。南宋駙馬金紫光祿大夫方道盛曾率兵參與“新會崖門之戰(zhàn)”,兵敗后攜家眷移居開平,自力村的村民乃駙馬后代。19世紀中后期,迫于生計的方姓族人開始經澳門、香港出國謀生。無奈,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僑居國先后立法排華,禁止華工入籍,其僑眷也無法出國團聚。于是,大多數華僑努力工作、勤儉節(jié)約多年后,攜積蓄“衣錦還鄉(xiāng)”,在村內建起眾多的碉樓建筑。
早期的華僑回鄉(xiāng),首先建造傳統民居,后來生意有成者再建造碉樓和居廬,大部分建筑建于20世紀初期。自力村的布局基本體現了當年華僑新村“棋盤型村落格局”的規(guī)劃思想,多層建筑的內部平面布局,秉承了村民的居住習慣和風水傳統,各層擁有功能齊全的空間,以滿足日常生活的需求。稍有盈余的家庭喜歡在建筑的外部采用壁畫、灰雕等裝飾。既有傳統的花鳥魚蟲、梅蘭竹菊,也有高樓大廈、火車輪船等反映時代特色的內容。
自力村新舊不一、材料與風格各異的民居建筑,記錄了開平鄉(xiāng)村不同歷史時期的發(fā)展特征。自力村共有住宅92間,其中傳統三間兩廊式村屋有77座。由于開平華僑分布在全世界67個國家和地區(qū),他們在繼承傳統形式的基礎上,較多地吸收了世界各國建筑的特點,因此建成的碉樓千姿百態(tài)、琳瑯滿目。從三間兩廊的傳統建筑到中西合璧的鋼筋混凝土塔樓,經歷了不同建筑風格的變遷。村內15座碉樓、居廬造型各有千秋。在外觀造型上風格多樣,有中國傳統的硬山頂式,也有西方的古羅馬式、德國堡壘式等等。
立園
融合中西建筑風格的華僑園林
立園,由旅美華僑謝維立先生家族始建于20世紀初的私家莊園,園林巧妙地將古典園林韻味與歐美當代流行的別墅建筑特色融會貫通,呈現出一種獨特的建筑藝術之美,又被稱作“華僑第一園”。
據了解,立園以《紅樓夢》描繪的大觀園為依托,歷時10年興建,耗資26萬銀元,全部工程于1936年告竣。全園面積11900平方米,分為別墅區(qū)、大花園區(qū)和小花園區(qū)三個部分。立園的意境是“小橋、流水、人家”,園內三個區(qū)域彼此以人工河或圍墻分隔,又用橋亭或通天回廊連成一體,可謂園中有園,景中有景。
立園出自園主謝維立之名。別墅區(qū)有融匯中西建筑風格的六幢別墅和碉樓一座。其中,別墅“泮立”、“泮文”之名,出自園主及其父謝圣泮,其兄謝維文之名。這種僑樓家宅命名的手法在五邑僑鄉(xiāng)比比皆是,至今亦然。
立園別墅其外部黃墻綠瓦,飛檐斗拱,氣勢磅礴,別具中國殿堂古風;室內設計高雅舒適,古色古香;廳堂裝飾著屏風壁畫,紅木臺椅,又裝有洋盆浴缸,西方壁爐,將中國古典園林建筑藝術的韻味與歐美當時流行的建筑特色巧妙地糅合在一起。
大花園綠樹相映,鳥語花香,主要以“立園”大牌坊和“本立道生”牌樓為軸心進行布局,牌坊前方兩端雄峙著兩根鋼鐵制的打虎鞭,蔚為壯觀。沿牌坊拾級而上有放生池、百鳥園、皇冠花藤亭點綴其間。位于西北角的毓培別墅,是園主為紀念愛妾譚玉英而建。小花園為“川”字形,園內以“兀”字形運河分隔,又由“長春亭”、“共樂亭”、“挹翠亭”連結,構思巧妙,布局嚴謹。園內景點之豐富多彩,堪稱“中國華僑博覽園”。
這座精美無比的華僑園林誕生于動亂年代,幾經波折才得以再現世人面前。上世紀初,中華大地兵荒馬亂,盜匪猖獗。僅開平一帶,大股的的土匪就有十幾股之多。謝氏家族當時深受匪害,經商議,由謝維立和其兄弟幾人回國籌建莊園御匪。
1937年,日本侵華,謝維立一家無奈返美。1957年,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的陶鑄慕名參觀立園后,當即指示有關部門要保護好立園的一草一木;1998年,參觀過立園的中央、省、市等有關領導和中外游客在大贊立園精美之余,對它的殘缺也深表痛惜。
由于產權等方面的原因,立園幾度被荒廢湮沒。直到1998年,當地政府與旅居美國的立園業(yè)主取得聯系,在謝氏宗親會僑領的支持與配合下,達成托管協議。1999年,開平市與謝維立的三夫人簽訂合同,以“產權不變,政府代管”的模式,首期投資1000多萬元對立園進行了修葺并對外開放。2001年,立園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昔日的精美園林得以重放光彩。
馬降龍碉樓群
掩映竹林中的世外桃源
馬降龍碉樓群位于開平市百合鎮(zhèn)百合圩東南面,東北距開平城區(qū)15公里,由永安、南安、河東、慶臨、龍江5條自然村組成,為黃、關兩姓家族于清朝末年及民國初年興建?,F有村民171戶、506人,80%為僑戶。海外僑胞多于國內人口,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
馬降龍村背靠氣勢磅礴的百足山,面臨清澈如鏡的潭江水,永安、南安、河東、慶臨、龍江5條自然村像一條珠鏈,錯落有致地分布在青山綠水之間。身臨其境,翠竹撲面、綠樹成蔭、鳥語花香,人們辛勤勞作,安居樂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十分優(yōu)美。馬降龍村有13座碉樓,這些碉樓造型別致,保存完好,掩映于村后茂密的竹林中,與周圍民居、自然環(huán)境融為一體,登高遠眺近觀,仿佛在天上人間。
馬降龍碉樓群中最具代表的是天祿樓,它由永安村和南安村共29戶黃姓村民建于1925年,天祿表示天降福祿的意思。該樓一共耗資12000銀元,樓高7層21米,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第1—5層共有29個房間,每個集資戶各有1間房;第6層為公共活動空間,第7層為瞭望亭。登樓環(huán)顧,四周景色美不勝收。
以前,永安村東三公里處(即百合水泥廠)是一個土匪窩,天祿樓的興建就是為了防土匪。因為以前社會重男輕女思想嚴重,土匪一般只綁架男丁,所以每天吃過晚飯,29戶人家的男丁都要入住天祿樓,直到第二天早上才開門,讓大家下田或上學。所以,當地人又將天祿樓稱作“男人樓”或者是“散仔館”。而馬降龍碉樓群一帶的村子還設有“女人屋”,讓長大了但未出嫁的青年女子住在一起相互照顧。
“男人樓”、“女人屋”是馬降龍碉樓群一帶特有的現象,是當時社會動蕩和華僑血淚史的見證。天祿樓建成后,在保護當地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方面起到積極作用。據記載,1963年、1965年、1968年,開平連續(xù)發(fā)生三次大水災,洪水漫過民居屋頂,村民登碉樓得以避難,所以,廣大華僑和村民對天祿樓有著深厚的感情。
相關閱讀
舊金山——建筑藝術感十足的城市(組圖)
舊金山這座城市中有幾棟歷史悠久,并且結構復雜的有特色的建筑。你一定要把這些目的地添加到你的行程中,當你來舊金山的時候可以過去看看這些美麗的建筑。【詳細】
專訪楊世昌:品讀城市建筑藝術的締造與傳承
無數光環(huán)的籠罩,各類身份的變換,看似一個矛盾體,但在已近古稀的楊世昌身上,卻有著臻于完美的融合。專注于建筑環(huán)境藝術領域的研究、教學和創(chuàng)作逾半個世紀,時間承載著榮譽,也承載一種情感【詳細】
光影:建筑藝術的靈魂
古往今來,歷代建筑師都在追求對光線真正意義的理解,并在建筑設計中不斷實踐著對光影的探究。無論是路易斯·康的“設計空間就是設計光亮”,還是柯布西耶的“建筑是光線下形狀正確、絕妙、神奇的游戲”,這些都表明了光與建筑空間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詳細】
建筑藝術雙年展關注美麗中國
以“美麗中國我的城市,我的家”為主題的2013年第五屆中國國際建筑藝術雙年展,將于8月20日至10月20日在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qū)舉行。據介紹,展會包括主題展覽、高端論壇、城市推介三大部分。【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