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久久久蜜芽,中文字幕乱码亚洲精品一区,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精品

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樓(4)江西滕王閣

2012-11-16 13:04:13    作者:anna     來源:中國風景園林網(wǎng)     瀏覽次數(shù):

  中國風景園林網(wǎng)訊 素有“西江第一樓”之譽的滕王閣,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嬰始建而得名,因初唐詩人王勃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流芳后世。

  名樓簡介

  滕王閣是南方唯一一座皇家建筑,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贛江東岸,始建于唐朝永徽四年,因初唐才子王勃作《滕王閣序》讓其在三樓中最早天下?lián)P名,故又被譽為“江南三大名樓”之首。

  滕王閣座落于贛江與撫河故道的匯合處,占地4.3公頃,現(xiàn)在的滕王閣主閣落成于1989年10月8日,建筑面積13000多平方米。主體建筑為宋式仿木結構,突出背城臨江,瑰瑋奇特的氣勢,滕王閣主體建筑9層,明3層暗7層,加上兩層底座,凈高57.5米,主閣南北兩側配以“壓江”“挹翠”二亭,與主閣相接,主體建筑丹柱碧瓦,畫棟飛檐,斗拱層疊,門窗剔透,其立面似一個倚天聳立的“山”字,而平面則如一只展翅俗飛的大鯤鵬。

  名閣來歷

  滕王閣,中國古典建筑的巔峰代表之作,為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創(chuàng)建。李元嬰出生于帝王之家,受到宮廷生活熏陶。“工書畫,妙音律,喜蝴蝶,選芳渚游,乘青雀舸,極亭榭歌舞之盛。”(明陳文燭《重修滕王閣記》)據(jù)史書記載,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李元嬰遷蘇州刺史,調任洪州都督時,從蘇州帶來一班歌舞樂伎,終日在都督府里盛宴歌舞。后來又臨江建此樓閣為別居,實乃歌舞之地。因李元嬰在貞觀年間曾被封于山東省滕州故為滕王,且于滕州筑一閣樓名以“滕王閣”,后滕王李元嬰調任江南洪州,又筑豪閣仍冠名“滕王閣”,此閣便是后來人所熟知的滕王閣。

  王勃的《滕王閣序》,膾炙人口,傳誦千秋。文以閣名,閣以文傳,歷千載滄桑而盛譽不衰。自王勃的“千古一序”之后,王緒曾為滕王閣作《滕王閣賦》,王仲舒又作《滕王閣記》,傳為“三王記滕閣”的佳話。后大文學家韓愈又作《新修滕王閣記》。由此王勃、韓愈等人開創(chuàng)了“詩文傳閣”的先河,使之后來的文人學士登閣題詩作賦相沿成習。南昌古城也因此平添不少文采風流。

  象征意義

  滕王閣在古代被人們看作是吉祥風水建筑,有古謠云:“藤斷葫蘆剪,塔圮豫章殘”。“藤”諧“滕”音,指滕王閣;“葫蘆”,乃藏寶之物;“塔”,指繩金塔;“圮”,倒塌之意;“豫章”亦即南昌。這首古謠的意思是,如果滕王閣和繩金塔倒塌,豫章城中的人才與寶藏都將流失,城市亦將敗落,不復繁榮昌盛。在我國古代習俗中,人口聚居之地需要風水建筑,一般為當?shù)刈罡邩酥拘越ㄖ?,聚集天地之靈氣,吸收日月之精華,俗稱:“文筆峰”。滕王閣坐落于贛水之濱,被古人譽為“水筆”,有古人亦云:“求財萬壽宮,求福滕王閣”??梢婋蹰w在世人心目中占據(jù)的神圣地位,歷朝歷代無不備受重視和保護。同時,滕王閣也是古代儲藏經(jīng)史典籍的地方,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古代的圖書館。而封建士大夫們迎送和宴請賓客也多喜歡在此,貴為天子的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在鄱陽湖之戰(zhàn)大勝陳友諒后,曾設宴閣上,命諸大臣、文人賦詩填詞,觀看燈火。

  王勃與《滕王閣序》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重陽節(jié),洪州都督閻伯嶼攜文武官員歡宴于滕王閣,共慶重陽登高佳節(jié)。此時,王勃因赴交趾省親探父,乘船路過馬當(今彭澤縣)遇阻,中原水神以風相助,日行七百里到達南昌,適逢閻都督九九重陽為滕王閣重修竣工盛宴而被邀入席。

  酒興正酣,閻都督請各位嘉賓行文賦詩以紀歡宴之盛況,其實閻公是想讓略具詩名的女婿孟學士好好展露一手,孟學士也已經(jīng)準備妥當,只等當眾吟詠,因此在座諸公均再三謙讓。

  至王勃之末座時,王勃不諳此道,躊躇應允,令得滿座愕然。

  王勃行文習慣小酌,然后蒙頭少睡,起來后揮毫而就,這是王勃“打腹稿”的方式。逢此盛宴,小寐難成,王勃于是端坐書案,神情凝注,手拈墨碇緩慢磨墨,借機醞釀才思。

  閻都督和眾賓客看王勃不緊不慢,于是登閣賞景,吩咐小吏隨時通報。

  很長時間,小吏來報第一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閻都督聽覺老生常談,實乃平淡無奇;小吏又報“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閻都督默不言語;及至小吏來報“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閻都督遂拍手稱贊天才之筆,急令眾文武返滕王閣開懷暢飲,盡歡而散。

  此次盛宴,也因此段佳話而名垂文史。

  可惜天妒英才,王勃作序后的第二年,探父途中渡海溺水而逝。

  重建歷史

  滕王閣建成后歷經(jīng)宋、元、明、清,滕王閣歷次興廢,先后修葺達28次之多,唐代五次、宋代1次、元代2次、明代7次、清代13次,建筑規(guī)制也多有變化。其中宋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滕王閣因年久失修而塌毀,侍郎范坦重建,比唐閣范圍更為擴大,并在主閣的南北增建“壓江”、“挹翠”二亭,逐漸形成以閣為主體的建筑群,華麗堂皇之形貌,宏偉壯觀之氣勢被譽為“歷代滕王閣之冠”。最后一次建于清代同治年間,1926年毀于兵災,被北洋軍閥鄧如琢部縱火燒毀。僅存一塊“滕王閣”青石匾。1942年,古建大師梁思成先生偕同其弟子莫宗江根據(jù)“天籟閣”舊藏宋宮廷畫《滕王閣》繪制了八幅《重建滕王閣計劃草圖》。在第29次重建之時,建筑師們以此作為依據(jù),并參照宋代李明仲的《營造法式》,設計了這座仿宋式的雄偉樓閣。今天的滕王閣為宋式建筑。唐宋一脈相承,宋代建筑是唐代建筑的繼承和發(fā)展。宋代的樓閣建筑極窈窕多姿,建筑藝術造型達到極高成就。

  1983年10月1日舉行了奠基大典,1985年10月22日重陽節(jié)正式開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四十周年之際,第二十九次重建的滕王閣于1989年10月8日重陽節(jié)勝利落成。

  元閣的修建

  建于城墻之上,其修建可考者,有元世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及元順帝元統(tǒng)二年(公元1334年)兩次。   建筑形式:似宋閣,據(jù)元代繪畫考證,較宋閣高大,長闊略遜。 長:8丈8尺(27.034米) 闊:約9丈(28米) 高:4丈4尺(13.517米)

  明閣興廢七次

  興廢達七次,建筑規(guī)模均低于前朝。據(jù)記載,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所建較雄偉。建筑形式繼承了宋、元之風。據(jù)明代繪畫考證,屋頂有所變化,為盔頂式。

  建筑特色:共二層 長:7丈4尺(23.014米) 闊:7丈4尺(23.014米) 高:4丈2尺(13.062米)

  清閣頻頻遭災

  自清世祖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至宣統(tǒng)元年(公元1909年)的260年間,興廢頻繁達十三次之多。其中毀于火災七次,遭兵燹兩次,自然損壞而傾圮四次。每次重修均不如唐、宋、元、明四代,建筑規(guī)模均低下,采用一些民間的作法。晚清之閣有照片可考。

  建筑特色:木結構,歇山重檐,黑瓦木柱,無彩繪。有牌坊式的入閣正門,頗似南方寺觀。共二層,尺寸不詳。

  周邊景觀

  新閣由南昌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設計,自1989年重陽節(jié)主體工程竣工,對外接待游人,以后又不斷完善配套設施,逐漸在南昌城西形成了一片仿古建筑群。由東面榕門路進入園區(qū),首先迎接游人的是一座高大的二柱七樓彩繪仿宋式大牌樓。牌樓正中是青石貼金橫匾二方, 東為“滕閣秋風”,西為“勝友如云”。穿過牌樓,來到東大門,正上方懸掛貼金橫匾:“雄州霧列”。大門南北兩側為高低錯落的仿古街,店內多銷售字畫、古玩、工藝品、旅游紀念品等等。大門朝西的門楣之上,亦懸掛一橫匾:“地接衡廬”。

  進入園區(qū),園內綠草如茵,鮮花吐艷,環(huán)境優(yōu)美。寬闊的閣前廣場將主閣襯托得分外莊嚴雄偉,充分展現(xiàn)了當年王勃所贊譽的那種“上出重霄”、“下臨無地”的氣勢。廣場與主閣之間,有一條南北貫通的干道。干道南端是一座白色四柱五檐徽式大理石牌坊。牌坊正中嵌兩方貼金橫匾,朝南為“戟遙臨”,朝北為“美盡東南”。這是南門入園口。牌坊北側,立有“銅奔馬”雕塑,又名“馬踏飛燕”,這是中國旅游的標志。干道北端也有一處入園口,其西側,有園中之園的“俯暢園”。

  滕王閣建筑細解

  滕王閣主體建筑凈高57.5米,建筑面積13000平方米。其下部為象征古城墻的12米高臺座,分為兩級。臺座以上的主閣取“明三暗七”格式,即從外面看是三層帶回廊建筑,而內部卻有七層,就是三個明層,三個暗層,加屋頂中的設備層。新閣的瓦件全部采用宜興產(chǎn)碧色琉璃瓦,因唐宋多用此色。正脊鴟吻為仿宋特制,高達3.5米。勾頭、滴水均特制瓦當,勾頭為“滕閣秋風”四字,而滴水為“孤鶩”圖案。臺座之下,有南北相通的兩個瓢形人工湖,北湖之上建有九曲風雨橋。樓閣云影,倒映池中,盎然成趣。

  循南北兩道石級登臨一級高臺。一級高臺,系鋼筋混凝土筑體,踏步為花崗石打鑿而成,墻體外貼江西星子縣產(chǎn)金星青石。一級高臺的南北兩翼,有碧瓦長廊。長廊北端為四角重檐“挹翠”亭,長廊南端為四角重檐“壓江”亭。從正面看,南北兩亭與主閣組成一個倚天聳立的“山”字; 而從飛機上俯瞰,滕王閣則有如一只平展兩翅,意欲凌波西飛的巨大鯤鵬。這種絕妙的立面和平面布局,正體現(xiàn)了設計人員的匠心。

  一級高臺朝東的墻面上,鑲嵌石碑五塊。正中為長卷式石碑一幅,此碑由八塊漢白玉橫拼而成,約10米長、1米高,外圍以瑪瑙紅大理石鑲邊,宛如一幅裝裱精工的巨卷。此碑碑文為今人隸書韓愈《新修滕王閣記》。韓愈在《記》中寫道:“余少時,則聞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偉絕特之稱。”長碑左側為花崗巖《竣工紀念石》及青石《重建滕王閣紀名》碑,右側為花崗石《奠基紀念石》及青石《滕王閣創(chuàng)建紀年》碑。

  由一級高臺拾級而上,即達二級高臺(象征城墻的臺座)。這兩級高臺共有89級臺階,而新閣恰于1989年落成開放。二級高臺的墻體及地坪,均為江西峽江縣所產(chǎn)花崗石。高臺的四周,為按宋代式樣打鑿而成的花崗石欄桿,古樸厚重,與瑰麗的主閣形成鮮明的對比。

  二級高臺與石作須彌座墊托的主閣渾然一體。由高臺登閣有三處入口,正東登石級經(jīng)抱廈入閣,南北兩面則由高低廊入閣、正東抱廈前,有青銅鑄造的“八怪”寶鼎,鼎座用漢白玉打制,鼎高2.5米左右、下部為三足古鼎,上部是一座攢尖寶頂圓亭式鼎蓋。此鼎乃仿北京大鐘寺“八怪”鼎而造。此鼎之設,寓有金石永固之意。

  由東面榕門路進入園區(qū),首先迎接游人的是一座高大的二柱七樓彩繪仿宋式大牌樓。牌樓正中是青石貼金橫匾二方, 東為“滕閣秋風”,西為“勝友如云”。穿過牌樓,來到東大門,正上方懸掛貼金橫匾:“雄州霧列”。大門南北兩側為高低錯落的仿古街 ,店內多銷售字畫、古玩、工藝品、旅游紀念品等等。 大門朝西的門楣之上,亦懸掛一橫匾:“地接衡廬”。

  進入園區(qū),園內綠草如茵,鮮花吐艷,環(huán)境優(yōu)美。寬闊的閣前廣場將主閣襯托得分外莊嚴雄偉,充分展現(xiàn)了當年王勃所贊譽的那種“上出重霄”、“下臨無地”的氣勢。廣場與主閣之間,有一條南北貫通的干道。干道南端是一座白色四柱五檐徽式大理石牌坊。牌坊正中嵌兩方貼金橫匾,朝南為“戟遙臨”,朝北為“美盡東南”。這是南門入園口。牌坊北側,立有“銅奔馬”雕塑,又名“馬踏飛燕”,這是中國旅游的標志。干道北端也有一處入園口,其西側,有園中之園的“俯暢園”。

  新閣的色彩,絢爛而華麗。其梁枋彩畫采用宋式彩畫中的“碾玉裝”為主調,輔以“五彩遍裝”及“解綠結華裝”。室內外斗拱用“ 解綠結華裝”,突出大紅基調,拱眼壁也按此色調繪制,底色用奶黃色。室內外所有梁枋各明間用“碾玉裝”,各次間用“五彩遍裝”,天花板每層圖案各異,支條深綠色,大紅井口線,十字口梔子花。椽子、望板均為大紅色,柱子油朱紅色,門窗為紅木家具色。室外平坐欄桿油古銅色。

  主閣一層檐下有四塊橫匾,正東為“瑰偉絕特”九龍匾,內容選自韓愈的《新修滕王閣記》;正西為“下臨無地”巨匾;南北的高低廊檐下分別為“襟江”、“帶湖”二匾。內容均選自王勃的《滕王閣序》,以上四匾均是生漆為底貼金匾額。

  由東抱廈的正門入閣,門前紅柱上懸掛著一幅4. 5米長的不銹鋼拱聯(lián):“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此乃毛澤東同志生前手筆。江澤民總書記1989年和1995年兩度登閣時,曾在這里久久駐足觀賞,并與導游員一同吟誦王勃《滕王閣序》文。

  走進大廳,撲入眼簾的是一幅漢白玉浮雕--《時來風送滕王閣》。這是根據(jù)明朝馮夢龍所著《醒世恒言》中的名篇《馬當神風送滕王閣》的故事而創(chuàng)作的,浮雕主體部分,王勃昂首立于船頭,周圍波翻浪涌,表現(xiàn)王勃藉神力日趨七百里趕赴洪都的英姿。畫面右部為王勃被風浪所阻,幸得中源水君相助的情景,左部為王勃赴滕閣勝會,揮毫作序的場景。整個構圖采用時空合成的現(xiàn)代觀念,將不同時間、地點、人物、故事融合在同一個畫面,以傳統(tǒng)雕塑手法,并通過朦朧燈光的處理,把觀眾帶入幽遠迷人的意境中。

  一樓西廳是閣中最大廳堂,西梁枋正中掛有白棟材同志書“西江第一樓”金匾。此廳陳放了一座滕王閣銅制模型,又叫“閣中閣”。它是按1比25的比例制作。臺座乃是采用桂林白礬石打制,“閣中閣”由江西銅工藝品廠鑄造。廳內丹柱上懸掛有多副出自名家手筆的楹聯(lián)。

  第二層是一個暗層,采光和通風均靠人工解決。此層的陳設,體現(xiàn)的是“人杰”的主題。正廳的墻壁上,是大型丙烯壁畫《人杰圖》,畫高2.55米, 長20多米,畫面上生動地描繪了自先秦至明未的江西歷代名人,這些人雖然時代不同,服飾不同,地位不同,年齡不同,職業(yè)不同,素質不同,性格不同, 但是和諧統(tǒng)一在同一的畫面之中。這是一幅由江西歷史上眾多名杰組成的輝煌長卷,展示了偉大華夏民族之雄風。畫面人物造型生動,格調雅逸,線條組織富有韻味。

  正廳兩側,設有貴賓接待室和小會議,進入西廳門楣上,橫掛“俊采星馳”金匾,與《人杰圖》渾然一體。西廳陳列了自新閣落成開放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李鵬等游覽滕王閣的照片。

  第三層是一個回廊四繞的明層,也是閣中一個重要層次。在廊檐下有四幅巨型金字匾額,規(guī)格都是1.5米× 4.5米。東為“江山入座” ,西為“水天空霽”,南為“棟宿浦云”,北為“朝來爽氣”,這些內容均系清順治蔡士英重修滕王閣時所擬匾額。東廳兩 側陳列有“鑾駕”禮器,取材于“戟”、“帷”等古儀仗,有朝天鐙、月牙戟、判官手、龍鳳屏、金爪等,由蘇州制作。面北耳廳陳列以“物華天寶”著稱的江西工藝展品,北耳廳為一茶座,是閣中品茗、小憩之地。

  中廳屏壁有2.8米× 5.5米的丙烯壁畫《臨川夢》,取材于湯顯祖在滕王閣排演《牡丹亭》的故事?!赌档ねぁ穭”緦懗捎诿魅f歷二十六年,就是公元1598年,第二年,湯顯祖首次在滕王閣上排演了這出戲,開創(chuàng)了滕王閣上演戲曲之先河。滕王閣由此而從一座歌舞樓臺逐漸演變成戲曲舞臺。畫面以灰藍色為基調,采用裝飾手法,刻畫戲劇人物,體現(xiàn)神靈感夢的故事情節(jié),通過夢幻來體現(xiàn)湯公對黑暗現(xiàn)實的抨擊,對理想社會的憧憬,表現(xiàn)出強烈的愛憎。

  西大廳為“古宴廳”,西邊梁枋掛一金匾,上書“臨江一閣獨秀”。東墻上有1.85 ×2.65米的銅浮雕《唐伎樂圖》,畫面著力塑造了三位唐代舞伎,表演《霓裳羽衣舞》。傳說唐玄宗曾聽得月宮仙樂,玄宗默記下一半,后西涼節(jié)度使楊敬述獻上《婆羅門曲》,與玄宗記下的仙樂相符,玄宗將此曲潤色并重新填寫歌詞,改名《霓裳羽衣曲》。其音樂、舞蹈和服飾都著力描繪虛無縹渺的仙境和仙女形象。三名舞伎周圍,分別雕刻有馬術、摔跤、斗牛、橫吹等一系列民間游藝競技場面以及星相等,兩側是操持各種樂器奏樂的藝人。整個畫面體現(xiàn)了唐代國富民強、盛世升平之景象。銅浮雕之下,有春秋朝代青銅器文物的復制品:虎牛祭案、牛頭鼎、四足人面鼎、人面鼎等六件。地面鋪有紅色龍紋地毯。兩邊有磨漆大花瓶,其高如人,上繪有江西省省花紅杜鵑。 黑底襯托,分外艷麗。

  第四層與第二層建筑上看是相似的,也是一個暗層。此層主要體現(xiàn)“地靈”的主題。正廳的墻壁上,是丙烯壁現(xiàn)《地靈圖》,集中反映了江西名山大川自然景觀精華。畫面從南往北依次是大庾嶺梅關、弋陽圭峰、上饒三清山、鷹潭龍虎山、井岡山、廬山、鄱陽湖、石鐘山等。畫面嚴謹,功力深厚,充分表現(xiàn)了江西“鐘靈毓秀”的壯麗山川。進入西廳的門楣上方懸掛“雄峙”金匾,西廳為“滕王閣竹刻楹聯(lián)堂”。

  第五層與第三層相似。也是一個回廊四繞的明層,是登高覽勝、披襟抒懷、以文會友的最佳處。廊檐下四塊金匾,內容出自《滕王閣序》。正東為“東引甌越”、南為“南溟迥深”,西為“西控蠻荊”,北為“北辰高遠”。

  東廳中央,陳列了滕王閣規(guī)劃全景模型。西墻上鑲嵌了兩幅大型陶瓷壁畫,規(guī)格都是2.6米×2米。原畫為已故江西當代著名山水畫大師黃秋園先生所作。左邊這幅名為《吹簫引鳳圖》,取材于東漢劉向所作《神仙傳》。傳說春秋時,有個名叫蕭史失,擅長吹簫,秦穆公之女弄玉對他非常仰慕,拜其為師。秦穆公曾專門修建一座“鳳臺”,供他們學習時使用。后來,師徒二人結為伉儷,弄玉在蕭史指點之下,很快掌握吹簫技藝,她模仿鳳凰之聲、引來鳳凰圍繞她翩翩起舞。數(shù)年后,夫婦雙雙乘鳳凰飛升天界成仙。右邊這幅是黃秋園先生臨摹五代畫家關仝的《西山待渡圖》。關仝的原畫本已模糊不清,黃先生精心研究,采用枯骨皴筆法,勾線線粗壯雄健,其風骨神韻盡得原作精髓,令人嘆服。山水畫大師李可染先生認為:“黃秋園先生的山水畫,含英咀華,自成家法。蒼蒼茫茫,煙云滿紙。望之氣象萬千,撲人眉宇。”東廳兩側,為“翰墨”、“丹青”二廳。兩廳中有古色古香的根雕家具,有供書畫家潑墨揮毫的書畫案,是藝術家進行創(chuàng)作的極佳環(huán)境。這里也是前來游覽參觀的名人題詞留言的所在。有黨和國家領導人江總書記在兩度登閣乘興吟誦王勃序文之余,揮毫書寫的其中的警句“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有李鵬同志“高閣重臨江渚,層樓再出云天”的題詞,有鄧力群同志“長江三樓.一樓勝過一樓”的墨跡。

  中廳正中屏壁上,鑲置用黃銅板制作的王勃的《滕王閣序》碑,近10平方米,乃是蘇東坡手書,經(jīng)復印放大,由工匠手工鐫刻而成。

  西廳東壁懸掛磨漆畫《百蝶百花圖》,選此題材,乃是根據(jù)滕王李元嬰愛蝶、繪蝶之雅事。據(jù)傳李元嬰擅畫蝶,自成一派,畫界稱為“滕派蝶畫”。滕王的蝶畫當時非常珍貴,有詩云:“騰王蛺蝶江都馬,一紙千金不當價”。這幅磨漆畫寄托了今人對“滕王閣”創(chuàng)始人李元嬰的懷念。其制作工藝非常精妙:以三合板為底,貼金箔紙為底色,蝴蝶乃是用細銅絲勾勒線條,將貝殼碾成粉末敷成翅膀,畫面下部盛開的白色花叢是南昌市市花金邊瑞香,花瓣用蛋殼拼成。磨漆畫有東方油畫之譽。

  五樓是最高的明層。漫步回廊,眺望四周,江水蒼茫,西山疊翠,南浦飛云,章江曉渡,山水之美,盡收眼底;高樓如林,大橋如虹,公路如織,人車如流,一派城市繁榮之景象。四季之景不同,游目四望,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第六層是滕王閣的最高游覽層。其東、西重檐之間,高懸著2米×5米的蘇東坡手書“滕王閣”金匾各一塊。其內,雖是一個暗層,但設計者將中廳南北角重檐間的墻體改成了花格窗,故光線極好,與明層無異。

  由臺座之下的底層算起,這一層實為第九層,故大廳題匾“九重天”。大廳中央,有漢白王圍欄通井,下可俯視第五層,其上方對一圓拱形藻井,寓含天圓地方之意。24組斗拱由大到小,由下至上,共12層,按螺旋形排列。取意1年12個月,24個節(jié)氣。斗拱采用的是明、清民間木作處理手法。彩繪采用五彩裝,瀝粉貼金,金碧輝煌。最頂端的彩繪,則是參照西安鐘樓的彩繪式樣精心繪制而成。這一螺旋式藻井,在全國古建中是不多見的,能給人以動感,凝神仰視,仿佛在不斷旋轉,不斷變化,又給人以時空無限之感,這也正是設計者的匠心獨具之處。藻并中央,懸掛精雕細刻的“母子”宮燈,隨氣流變化,宮燈不停地微微轉動。

  西廳稱為“仿古展演廳”,是一座小型戲臺,戲臺上陳列有極為珍貴的古樂器復制件,深寓歌舞興閣之意。其中有湖北隨縣出土的“曾侯乙”編鐘、編磬仿制件。編鐘為24件,可進行演奏,曾獲得1985年的“百花獎”。編磬為32件,其厚薄不同,敲擊時發(fā)音各異。此外,還有土樂“塤”、竹樂“”“排簫”,革樂“建鼓”、“雙鳳虎座鼓”,匏樂及絲樂“瑟”、殷代“虎紋磬”、“鐃”等塑件,還有隋唐時代的樂俑。這些仿古樂器既是陳列品,又可利用它們進行小型的樂舞演奏。2000年后,文娛隊移至北園(俯暢園)進行文藝演出。

  大廳南北東三面墻上,嵌有大型唐三彩壁畫--《大唐舞樂》。南面為“龍墻”,以男性歌舞樂伎為主,畫面以《破陣樂舞》為大框架。據(jù)《新唐書.禮樂志》記載:唐太宗李世民為秦王時,征伐四方,破叛將劉武周,軍中遂有《奏王破陣樂舞》之曲流傳,歌頌其功德。李世民即位后,親制《破陣樂舞》,其舞形及音樂“發(fā)揚蹈厲,聲韻慷慨。”壁畫中舞蹈者披甲執(zhí)戟,作戰(zhàn)武士打扮,具有濃厚的戰(zhàn)斗氣息和粗獷雄偉氣勢?!镀脐嚇肺琛返年犃挟斨校袃山M舞蹈的表演者。右邊,兩名胡人表演以跳躍動作為主的《胡騰舞》,這種舞蹈為唐代西北少數(shù)民族舞蹈,出自石國,也就是唐屬安西大都護府管轄,今烏茲別克塔什干一帶。舞蹈者頭戴珠帽,穿長衫,腰系寬帶,足登軟靴(多為黑色),有詩曰:“揚眉動目踏花毯,紅汗交流珠帽偏”。左邊,兩名舞者執(zhí)劍跳起,表演的是《劍器舞》。唐代著名舞蹈藝人公孫大娘善舞劍器,杜甫在《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詩中描繪道:“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畫面中后部,舞者身披獅皮表演《五方獅子舞》。五名舞者裝扮成五頭不同顏色的獅子,各立一方,表演獅子“俯、仰、馴、狎”等各種情態(tài),有二人扮成“昆侖像”,就是戲獅的人,牽著繩,拿著拂塵彩球逗弄獅子,場面雄偉壯觀,與前面的《破陣樂舞》隊形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畫面后部是樂臺上下的伴奏樂伎。

  北面為“鳳墻”,以女性歌舞樂伎為主,畫面以唐代著名宮廷樂舞《霓裳羽衣舞》為主體(在三樓已對其進行簡要介紹)。白居易在詩中描繪,其服飾“案前舞者顏如玉,不著人間俗衣服。虹裳霞帳步搖冠、細瓔累累佩珊珊”。其舞姿“飄然轉旋回雪輕,嫣然縱送游龍驚。小垂手后柳無力,斜曳裙裾云欲生”。左邊,兩名女童踩蓮對舞,表演的是《柘枝舞》。

  此舞為唐代西北少數(shù)民族舞蹈,出自怛羅斯,(唐代屬安西大都護府管轄,今烏茲別克境內的江布爾)。其舞姿節(jié)奏明快, 旋轉迅速,剛健婀娜兼而有之,主要以鼓伴奏。畫面中后部, 兩名舞伎在圓型地毯上快速輕盈地旋轉,表演的是《胡旋舞》,此亦是唐代西北少數(shù)民族舞蹈, 出自康國(唐代屬安西大都護府管轄,即今烏茲別克境內撒馬爾罕)。其舞姿動作輕盈,急速旋轉,節(jié)奏鮮明,主要以鼓伴奏。 白居易《新樂府·胡旋女》詩云:“弦歌一聲雙袖舉,回雪飄搖轉蓬舞。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巳時”。畫面后部是伴奏樂伎。整個舞蹈場面設置在滿塘春水、綠荷粉芙蓉的水榭之上,旁有兩只仙鶴,一左一右,上下翩飛,烘托了輕歌曼舞、飄飄欲仙的氣氛。

  滕王閣的陳列,有很高的文化品位,體現(xiàn)和展示了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精粹,同時也反映了豫章古代文明的特色。滕王閣,是一座名副其實的高雅的文化殿堂。

  圣旨館

  圣旨館與徐州圣旨博物館合作,匯集明清歷代帝王封贈的圣旨、牌匾、懿旨、科考用具等實物,展示歷史文化的深刻內涵。展品以圣旨為載體的四個系列共約500余件(套),其中清代皇帝從入關帝順治到末代皇帝溥儀的圣旨30道。有自清初至清末十位皇帝的圣旨和數(shù)道明代與越南的圣旨。其中不乏罕見孤品,如龍邊圣旨、鶴錦面圣旨,四米長的龍邊織造文字圣旨、越南圣旨、木刻圣旨等。另外在近百件科舉用具展品中,有各級科考的試卷以及作弊夾帶的器具等。在百余件牌匾、楹聯(lián)中,多為清代進士狀元,以及重臣、封疆大吏所書寫,其書法凝重、對仗工整,鎏金溢彩,蔚為狀觀。另外官宦宮遷用品及雜項類近二百件,包括龍袍、蟒袍、兵器、甲胄、漢畫以及漢代器皿等,工藝可謂登峰造極,美不勝收。

  馬踏飛燕雕塑

  中國旅游標志“馬踏飛燕”,又稱《馬超龍雀》、《銅奔馬》,此為比例放大仿制品。真品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出土于甘肅省武威雷臺東漢時期鎮(zhèn)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某及其妻合葬墓。高34.5厘米,長45厘米,寬10厘米,現(xiàn)收藏于甘肅省博物館。

  奔馬形象矯健俊美,別具風姿。馬昂首嘶鳴,軀干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著地。一匹軀體龐大的馬踏在一只正疾馳的小燕子背上,小燕子吃驚地回過頭來觀望,表現(xiàn)了駿馬凌空飛騰、奔跑疾速的雄姿。藝術家巧妙地用閃電般的剎那將一只凌云飛馳、驍勇矯健的天馬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體現(xiàn)出漢代奮發(fā)向上、豪邁進取的精神。2002年中美建交30周年之際,國家主席江澤民將原大仿制24K鍍金青銅仿制品“馬踏飛燕”作為國禮贈與來訪的美國總統(tǒng)喬治·沃克·布什。

  牌樓

  滕王閣牌樓有兩處,一處位于滕王閣正門榕門路口,是一座高大的二柱七樓彩繪仿宋式大牌樓,跨度15米,牌樓正中是青石貼金橫匾二方, 東為“滕閣秋風”,西為“勝友如云”,華美的彩畫顯示滕王閣獨具的魅力,既是入園區(qū)的前導,又為滕王閣增添了一個新的重要景觀。另一處位于滕王閣南門入口處,是一座白色四柱五檐徽式大理石牌坊,牌坊正中嵌兩方貼金橫匾,朝南為“棨戟遙臨”,朝北為“美盡東南”。

  俯暢園

  牌樓位于滕王閣園區(qū)北部,是一個相對獨立、幽靜的園中園。園內遍植樹木花草,清爽宜人。東部百柱碑廊,臨撫河北路,可在此欣賞獨特的碑刻、書法藝術。南部池溏有一條曲折間斷的石礅小徑橫臥水面,水影天光,另有一番情趣。西部臨江,有仿古晴雨兩用戲臺和古演廳,在此不僅可賞歌觀舞,更可飽覽山水秀色。中部假山疊石,曲徑通幽,峰回路轉,妙趣天然,且與水潭相連,宛若天成。俯暢園是娛樂、休閑的理想之地。

  仿古一條街

  滕王閣仿古街總建筑面積為5713平方米,長320米,由高低25棟屋宇,大小160間房間,一座宋式彩繪牌樓組成。分東街及南街兩部分。東街位于滕王閣園區(qū)東、南、北三面邊緣,外圍為經(jīng)營性店面,主要經(jīng)營旅游紀念品、工藝美術品、古玩、花木、特色小百貨、食品等。仿古街滕王閣園區(qū)以內部分為觀景長廊。南街位于滕王閣園區(qū)南端,主要開設酒樓、餐館、小吃茶樓等。

  滕王閣仿古街既是商業(yè)服務建筑,又是景觀建筑。仿宋式的建筑風格與形式和主閣相協(xié)調,綠色琉璃瓦屋頂以歇山式為主,局部還有懸山式屋頂,角點位置建六角、八角攢尖頂。

       滕王閣美食及特產(chǎn)

  南昌以贛菜為其主流菜系,酥爛脆嫩,鮮香可口,咸辣適中。滕王閣上王勃欣命“洪都雞”,白居易感懷“思鄉(xiāng)魚”,朱元璋餓吃“流浪雞”,都是贛菜與名人的佳話。 南昌的特色菜有“四星望月”、匡廬石雞腿、豫章酥雞、蟲草燉麻雀與五元龍鳳湯等,另外煌上煌烤鹵也不可不嘗。配上大曲酒、丁坊酒、李渡高梁酒等南昌本地產(chǎn)的名酒,你可以有滋有味地吃上一頓。不過,現(xiàn)在很多特色菜已經(jīng)沒有了,目前南昌是新派贛菜一統(tǒng)天下,其中又以民間及獨一處的幾家連鎖店為代表。當?shù)靥禺a(chǎn)還有:鄱陽湖銀魚、安義枇杷、江西梨瓜。

    最佳旅游時間

       滕王閣最佳旅游時間是春秋季節(jié),滕王閣所在南昌,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濕潤溫和,日照充足,一年中夏冬季長,春秋季短。 南昌是典型的“夏炎冬寒”型城市,夏天非常炎熱,有“火爐”之稱;冬天又比較寒冷,因此春秋季節(jié)去滕王閣旅游是比較適宜的。

  滕王閣擴建成5A級旅游景區(qū)(2012年10月)

  據(jù)了解,滕王閣景區(qū)擴建工程項目屬于旅游品牌建設。以現(xiàn)有滕王閣景區(qū)為核心,向東(通)、南(擴)、西(連)、北(延)四個方向拓展,使滕王閣景區(qū)成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項目分三期建設,總投資30億元。

  目前,滕王閣景區(qū)約有60畝。明年,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將滕王閣景區(qū)向北延伸至八一橋、塘子河,使景區(qū)面積擴大至98畝,預計明年12月建成投入運營。將滕王閣東仿古街向東平推至勝利路步行街的區(qū)域,擴大景區(qū)面積至150畝。將中山西路、撫河故道和沿江中北大道合圍的區(qū)域納入景區(qū)范圍,使面積增加至450畝。將滕王閣景區(qū)、贛江市民公園、秋水廣場及其與景區(qū)之間的江面、沙洲作為一個整體,納入大滕王閣旅游區(qū)范疇,擴大至3平方公里以上,發(fā)展水上、沙洲娛樂項目。

  滕王閣景區(qū)擴建 充分體現(xiàn)“唐風宋韻”特色

  以南昌一江兩岸城市為依托,注重文脈的傳承性,采用院落式的布局,充分體現(xiàn)“唐風宋韻”的建筑特色,形成集觀光攬勝、娛樂休閑、旅游購物三大功能為一體多層次旅游格局,這是滕王閣景區(qū)擴建項目的設計理念。

 

編輯:anna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wǎng)”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wǎng),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樓(11)寧波天一閣

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樓(11)寧波天一閣

 中國風景園林網(wǎng)訊 “到寧波不到天一閣,等于沒有到過寧波”。素有“南國書城”的天一閣,為明代兵部右侍郎范欽的藏書樓,閣內藏書13000多卷,其中大部分是明代刻本和抄本,有不少是海內孤本。天一閣屬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浙江省寧波市月湖之西的天一街。【詳細】

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樓(10)西安鐘鼓樓

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樓(10)西安鐘鼓樓

西安是一座世界聞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以歷史悠久、古跡眾多著稱于世。而位于市中心的鐘鼓樓更是以其宏偉、雄壯,為古城增添了古樸、壯麗之色。這兩個歷史長河中的巨人記錄著西安滄海桑田的歷史,見證了西安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發(fā)展和變化。【詳細】

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樓(9)長沙天心閣

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樓(9)長沙天心閣

天心閣在長沙市中心地區(qū)東南角上,是長沙古城的一座城樓。是長沙僅存的古城標志。天心閣樓閣三層,建筑面積846平方米,碧瓦飛檐,朱梁畫棟,閣與古城墻及天心公園其它建筑巧妙融為一體。【詳細】

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樓(8)南京閱江樓

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樓(8)南京閱江樓

岳陽樓、滕王閣和黃鶴樓都是以名人詩篇得以傳世,而朱元璋作為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所提出建造的閱江樓則以其“有記無樓”而更十分具有傳奇色彩。無論是從文學、歷史的角度,還是從人文、文化的角度,都具有深長、耐人尋味的意境。閱江樓所設想的城、山、樓、江開闊畫面和恢弘氣勢,古往今來為人們所神往。【詳細】